(梵Kha)疏勒国^sa,藏Shu-lig、Shu-lik)
它是一个古老的西域国家。相当于今新疆的喀什嘎尔。现在是一个纯粹的回归城市。位于西域南北交汇处,古代是东西交通的主要进出口。
东汉时期
东汉永平16年(73年),龟兹王建依靠匈奴,攻破疏勒,杀死他的国王。龟兹人称之为疏勒王。第二年,军司马班超派人到盘稿城劫持兜题,并召集疏勒将军,‘说龟兹无道,王兄子忠为王,中国人欢喜。’从那以后,班超一直驻扎在疏勒。
18年(75年),雁栖趁中原帝丧,攻没都保护陈睦。班超孤立无助,龟兹、姑墨数发兵攻疏勒,班超与疏勒王忠共守盘稿城,虽士卒少,拒绝岁余。当班超被诏还京时,疏勒举国忧恐,其都尉黎妍自己。当班超还至于田,‘王侯以下都哭了︰“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不能互相拥抱超马脚。班超不忍离开,还疏勒,捕斩反者,打破尉头,疏勒复安。从那以后,班超一直坚守在疏勒。成立三年(78),率领疏勒、康居、于田、姑墨一万人,击败姑墨。疏勒都尉番辰的叛乱在成立五年(80年)就平息了。成立八年(83),班超任将军长史,莎车、龟兹、雁栖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相继平定。永元三年班超任都护乃迁居龟兹干城,由军司马徐干屯疏勒。
在延光四年(125)班勇发敦煌、张掖、酒泉600名平定车手背叛时,姗姗、疏勒等都派兵帮忙。疏勒王臣盘在永建两年(127年)被封为汉大都尉,后来与汉使平定叛乱。从以上记录可以看出,疏勒当时与中原的密切关系。
[img]822429[/img]
隋朝时期
都白山南百里的疏勒国,也是汉代的老国。阿弥厥的王字。六指手足。产子非六指,即不育。都城方五里。中国有12个大城市,数十个小城市,2000名胜利者。王戴金师子冠。土多稻、粟、麻、麦、铜、铁、锦、雌黄,每年常供给突厥。南有黄河,西有葱岭,东有龟兹千里,西有龟兹千里汗国千里,南去朱俱波八九百里,东北去突厥牙千里,东南去瓜州四千六百里。大业中,遣使方物。
唐朝时期
疏勒国也是西域传播佛教的中心,佛教繁荣较早。疏勒王臣盘原为前王安国的叔叔,因罪迁徙月氏为质子。月氏王非常喜欢他,他在三地住处建伽兰,冬夏迁居。玄奘曾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
‘闻诸先志说︰昔健背诵国迦腻色迦王,威被邻国,化洽远方,治兵广地。到秦岭东,河西蕃维畏威送质。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特加礼命,寒暑改馆。冬居印度诸国,夏还迦毕试国,春秋健背逻国。因此,质子三时住所各建伽蓝。今天的迦蓝就是夏居所建的。所以诸屋壁画质子,长相和服饰相当于中夏。之后要还本国,心存故居,虽然阻山川,不替供养。’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臣盘留月氏崇信佛教,回疏勒为王,‘虽然山川受阻,但不供养’。它可能成为疏勒开始实施佛教的主力军,因此疏勒佛教逐渐流行起来。
西元400年,法显行经疏勒时,还记述了当地五年佛教大会,四面沙门云集,王及群臣供养布施的盛况。说到‘其中国人为佛齿起塔’。尽小乘学,有千余僧。而到玄奘行经疏勒,伽蓝已达数百所,‘僧徒万余人,习小乘教说一切都有部分,不讲理,多讽刺,所以背诵三藏和毗婆沙的人多了’。到8世纪初,佛教仍然很受欢迎,惠超描述了它的情况︰‘有寺有僧,行小乘法,吃肉■等。’
解密:西域古国疏勒国有哪些悠久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