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国原址位于新疆若羌县。
中羌国幅员辽阔。《汉书·西域传》记载:“出阳关(今甘肃玉门西南),自近者以来,据说中羌、中羌国王号去胡来王,去阳关千里”、“西与和末(今新疆及末县)”、“西北至姗姗(今新疆姗姗县)。“十三州志”云:“中羌国带南山(今新疆昆仑山),西有葱岭(今新疆帕米尔高原),或俘或羌,户口多。”
顾灵刚在《史林杂识·天山南路羌族》中指出,古代分布在青海西北部和新疆南部昆仑山北部,最西部直至克什米尔北部(今印度)。西域学专家苏北海先生还说:“在西汉时期,中羌部落广泛分布在昆仑山、喀拉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的南北部。”他们被归类为彝族羌族。
[img]822427[/img]
《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后的杜预注:“四岳后都是姜姓,别是允姓。四岳是姜姓炎帝的后裔,帝誉高辛、尧帝时为大部落酋长,均为华夏族。若水而名若,允姓的一个。“山海经”云:“南海内,黑水之间,有木名若木,若水出。《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的第二个儿子“昌意,降居若水。“索隐”又说:“江水,若水在蜀,即所封国也。若水又称黑水,即今天的四川岷江。另一种说法是今天的山东。
允姓在文献中分别记载为炎帝、黄帝、少昊之后的三种说法,是西东部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反映。《中国古史异论》专家杨宽分析:“允姓之戎与司姓之夏族实本融为一体。也就是说,允姓人来自华夏族。若将女性添加到左边,则应与当时母系氏族尊重女性的习俗有关。何光岳的《炎黄源流史》一书说得更详细:“可见,中国和羌族混合了中国。东周初年,这个部落也可能受到秦国的压迫,其中一个沿着河西走廊向西北迁移。”他们被归类为彝族羌族,大约在战国时期迁移到阳关、西部和南部山区。
在迁徙过程中,人们将其与羌族的一部分结合起来,称为羌族。《汉书·赵充国传》被省略为“羌族”。它的部落融合了许多羌族,其习俗也被羌族化了。《说文解字》解释说:“羌族、西方羌族、西方牧羊人也。”事实上,战国末期形成的羌族是华夏与羌族融合后的一个民族。羌族部落在建国前的迁经、居住地或建国后,其民族与其国家交织在一起。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只有50户(1750人),军队500人,不种田,随畜逐水草,依靠姗姗和末两国的谷物生活。生产铁,会铸造刀、剑、甲、矛、弓等兵器。显然是人口不多的小国。此外,根据这一传记,姑羌行国的地区不再在昆仑山区,而是移到了今天新疆东南部的阿尔金山以南。按“西接而末”按其“西接而末”、今若羌县南山区是“西北至姗姗”地区,中羌行国的中心地区。一些来自该地区以外的羌族人成为了其他国家的人,偏远的山区仍处于部落阶段。楼兰国强盛后,在汉昭帝时期被改名为姗姗,并在南部设立了伊循城(今若羌县米兰),吞并了中羌。
解密:西域古国中羌有哪些悠久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