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是所谓的“刑余”人,身体残缺,不具备结婚条件。然而,宦官结婚的现象在历史上历史悠久,并不少见。从现存史书来看,东汉首次出现了大量宦官结婚,《后汉书·刘瑜传》中有“常侍黄门也广妻结婚”的记载。虽然东汉宦官的婚姻广泛,但当时却受到了舆论的批评和谴责。例如,《后汉书周举传》说:“竖宦之人,也以形势复虚,威侮良家,取女闭之,至有白首死无配偶,逆天心而上。“这句话表明,当时的人们不仅认为宦官“取(娶)女”是婚姻关系,而且认为这是对女性的破坏和迫害。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唐代,宦官结婚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趋势。从《新唐书》开始、《旧唐书》、《全唐文补遗》、据《文苑英华》、唐代碑刻等相关记载,在唐代,所有有官职的宦官一般都会结婚,有的还不止一个妻子。在包括东汉、明朝在内的历代宦官王朝中,唐代宦官结婚的普遍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据笔者统计,五品以上高层宦官占49.3%,六品以下中下层宦官占50.7%。中下层宦官所占比例如此之高,是唐代宦官普遍建立婚姻关系的真实体现。从唐代的历史资料和相关资料来看,没有发现对宦官结婚的批评和指责。这说明当时的人至少默认了宦官建立的婚姻关系。
[img]822484[/img]
唐代宦官结婚很讲究。@ 重视女方门第。碑志数据中关于宦官炫耀妻子家门的高贵显赫的记载,就是这种择偶观念的体现。@ 重视女性的德行。要求配偶“德行温厚”、“柔顺淑德”、“令淑昭”、“温恭允塞”等,即做到“三从四德”。第三,注意女人的容貌。比如高力士的妻子吕氏长相“国舒”,宦官魏的妻子宋氏“姿容婉”,杨玄略的妻子窦氏“凝姿回秀”,罗明勋的妻子焦氏“蕴嘉柔之姿”。@ 宦官结婚也注重女性的年龄。墓志记载,女子嫁给宦官时,多为“年初吉”、“笄年”、“及夹”,也就是十五岁左右。所有这些情况都表明宦官对配偶没有选择,草草了事,而是有很多高标准的要求。
那为什么唐代宦官娶妻之风盛行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唐朝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时代,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就连皇帝也为宦官结婚打开了绿灯。例如,当李辅国娶元氏为妻时,唐肃宗是媒体。第二,宦官结婚后,虽然不能履行做丈夫的义务,但却能得到有妻有家的满足感。第三,宦官虽然失去了生育能力,但在传统宗法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压力下,通过结婚收养子女,实现了形式上的“传宗接代”。第四,唐代宦官通过娶妻娶女,与其他家庭结婚,寻求政治繁荣。第五,唐朝的宦官大多比较强大。他们要么参与决策,要么控制军权,要么兼并土地,要么建房子,要么直接控制皇帝的废除。他们也努力拥有朝官拥有的所有特权,比如结婚成家。
宦官结婚是一种以牺牲妇女利益为基础的婚姻关系,是基于大量妇女的痛苦。年轻漂亮的女孩,却要陪阉人度过漫长的人生,不能说是一种说不出的痛苦。在这些不幸的女性中,有的以死亡与命运抗争,比如内侍李娶沧州饶安县尉戴的女儿,但“天不降心,当年即生”显然是异常死亡。有些人心灰意冷,皈依佛教,如大宦官焦希望之妻李氏,“浮图域,...支提郁起,如法恒存。内侍雷夫人宋氏,号功德山居长,丈夫死后,“顿悟空色,归禅定”,逃进空门。@ 一些宦官还要求配偶在丈夫死后守节,不能再婚。例如,宦官乐辅政死后,他的妻子只有26岁,“守志寡妇”。这些苦涩的泪水,都揭示了唐朝宦官结婚成风背后的残酷和畸形。
解密:为什么宦官在唐代娶妻纳妾的风气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