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公元前575),周简王长期争霸的晋楚两国,在炎陵(今河南炎陵西北)展开了一场大战。
晋国经鞍之战制服大国齐,与楚国势均力敌。在宋大夫华元调停下,周简王七年,晋、楚消兵议和,实际上积累了力量,等待时机,以利新争霸决战。晋国利用楚国背弃秦国的机会,在麻隧(今陕西泾阳北)击败秦国,暂时解除侧背威胁;以联盟的形式巩固与吴国的联盟,形成南北政策,应对楚国。楚国也置之于不顾,于周简王十年出兵攻打郑、卫,对郑软硬兼施,迫其叛晋附楚。第二年春天,郑发兵攻宋,全歼抗郑宋军于勺陵(今河南宁陵南)。因此,保宋图郑或保郑图宋成为晋楚争夺中原霸权的焦点。此时,虽然晋国内部存在不和谐的担忧,但仍排除了晋清的外患,决定不失争霸的机会,兴师伐郑救宋,进而与楚决战,重振晋国霸权。
当年4月,为了防止郑军阻止晋军渡河(黄河),晋公命令与晋结盟的卫国派兵向雁(今河南省祁县北部)倾斜,威胁郑军侧背,使其不敢北行。又派遣新将军、栾(黑)联合、鲁、卫国出兵会郑地炎陵。随后命令下军副将荀离开中国,晋公亲自带领军队南下,按上、中、下、新四军编成:栾书为中军元帅,指挥全军,士谢为副将;上军将领;荀偃为副将领;韩厥为下军将领;英志为新军副将领;李公率领公族亲自在中军工作。楚共王得知晋军攻郑,还亲自率领楚军和夷兵救郑,按左、中、右三军组成:司马子反为中军将领,指挥三军;让尹子重为左军将;右尹子辛为右军将;楚王率领左右两个“广”(每个“广”30乘)在中军。楚军从申邑(今河南南阳北)出发城(起源于河南叶县西南,沿东南至泌阳东北长城)进入北疾,迅速与郑成公所率郑军会合,试图在齐、鲁、卫三国军队到达炎陵前与晋展开决战,以优势兵力取胜。五月,晋军渡过河水,虽然主力退兵,晋公、栾书等多数军将仍坚持既定决心,催军前进,六月抵达炎陵。是时候,齐、鲁、卫二国之军还在路上,楚军、夷、郑之兵已经迎头赶到战地。
[img]823093[/img]
六月二十九日,楚军不顾兵忌晦日作战,利用晨雾掩护,先机接近晋军营垒布阵,造成有利于自身的战场形势。晋军指挥官栾书知道兵力薄弱,被楚军逼迫,主张先避其锋,坚守固营,等诸侯援军到达,以优势兵力转移攻势,乘楚军后退而破。英志认为楚军将军不和,郑军阵势不整,夷兵不能成阵,部队混杂,纪律松懈,互相观望,没有战斗意志,主人不等援军迅速获胜。晋公鉴于坚守待援还需要时间,战场形势难以逆料,而利用楚军之间的差距迅速展开决战,虽然兵力不如楚军,但也能获胜,甚至抛弃栾书之谋而从无到有。又采纳了士羲之子,在营内填井平灶,扩大空间,当地列阵,既能摆脱不能出营布阵的困境,又能隐藏自己的部署调整。楚共王登巢车(望车)观察晋军情况时,陪同在一边的晋老臣伯州只告知晋军动向而不设谋。楚老臣苗贲皇伴金观察楚军阵势,建议将楚军精锐集中在中军,先打破楚左右军,然后共同围歼其中军。晋李公和栾书决定上述军队和中国军队中的一个攻击楚实力强大的左军队,下列军队、新军队和中国军队中的另一个攻击楚实力弱的右军和郑兵,以保护栾(栾书)、范二卿族家兵引诱楚军。
晋军先发制人,开营攻击,绕过营前泥潭,沿两侧前进。楚共王见晋李公所在中军兵力薄弱,晋李公乘车陷入泥潭,是王族亲兵军车攻打的。栾书欲救凶公于危急,为其子栾针制止,仍保持全军指挥不乱。晋公族大夫魏凯用箭射中楚王左目,迫后退,晋军恢复攻势。楚军得知共王受伤,军心动摇,锐气大降。在晋重兵的攻击下,楚右军和郑兵力不能支,迅速溃退。受此影响,楚中军和左军也向后退却。楚军在败退中阵势混乱,晋军乘胜全线追击。带领新军追楚“王卒”,三遇楚王而趋避,并配合韩厥所率下军追郑军,恪守不辱伤国君之礼,纵郑成公撤旗逃逃。楚右军和郑军已经崩溃,楚左军还在退战,直到天黑。晋军在追捕中俘楚公子,到日幕时迫使楚军在颍水北岸。楚共王以精锐的“王卒”奋力抵抗。射艺精湛的原因是基连发两箭射中晋卒。叔山冉抓住晋卒,投而折车轼。晋军震慑了他,因为天已晚,他停止了进攻。
双方整天激战,楚军虽然失败,但主力还没有受重伤。是夜晚,楚军修复兵器,补充兵卒,计划明天再战。晋军更不示弱,所以纵楚俘,将晋加紧备战,第二天决胜的消息宣告给楚军。楚共王想召子反商议应敌之策,见子反醉不能议事,自料再战难胜;又怕援晋诸侯军第二天到达,楚以劣势之兵将遭受重大损失。如果吴国乘其进攻楚国,那就更危险了,而是趁夜率军南撤。第二天晋军进入楚营,休息三天,然后旋师。战斗结束时,只有齐军到达战场。楚军退到瑕疵,子反愧于失职自杀。
在这场战斗中,楚在不利的战略形势下与晋展开决战,在有利的战场形势下,未能抓住战斗机进攻,再次失败。唯楚共王“知难而退”,趁夜撤军,保全楚军主力,是明智之举。晋军根据楚军的阵势和地形特点,迅速做出决定,及时改变部署,灵活使用军队,以典型的两翼攻击战术取胜,反映了春秋中期野战进攻战术的快速发展。而晋将战中修“礼”,并没有彻底打击楚军,固属春秋观念的局限性,不足为训。
炎陵之战简介:晋国巩固了其在中原的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