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廉是汉代从下到上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孝廉是名利,有名就可以授官。
孝廉,也就是孝子廉吏。举孝查廉原是察举二科。元年初,汉武帝命令君国举孝廉一人,即举孝举廉一人。在汉朝的正常情况下,孝廉往往是连称的,混为一科。
孝廉一科属于汉代清流之目,是官员进入的正确途径。汉武帝以后,至于东汉,很多著名的巨卿都是孝廉出身,对汉代的政治影响很大。
被举人的资历,多为州县属吏或通知经书的儒生。
[img]821511[/img]
中央以郎署为主,再迁为尚书、侍御史、侍中、中郎将等官;在当地,他们是命令、长、程,然后迁为太守和刺史。
察举孝廉,为岁举,即郡国每年都要向中央政府推荐人才,而且人数有限。
汉武帝之后,察举一路成了入仕的正道,举孝廉也成了政治待遇和权力。但是,鉴于县国人口不同,名额相同造成的不公平,东汉和帝永元改为人口标准。人口满20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每年举孝廉四十万,以此推之;人口不到20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人口不到10万,每三年举孝廉一人。
汉和帝对边郡少数民族的杂居地区制定了优宽制度。永元十三年,对于幽州、并州、凉州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可以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五万以下每三年举孝廉一人。
解密:为什么汉代的察举制也叫【举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