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初期
乾隆40年(1775年),河南白莲教支派混元教首领刘松起义失败,弟子刘志协、宋志清继续在川、楚、陕等地传教。58年,刘志协在河南被捕后脱离,清廷命令大索州县,引起民怨。白莲教官逼民反相号召,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教众发展迅速。
乾隆六十年,湖北白莲教首,秘商在“辰年辰月辰日”(嘉庆元年三月初十)共同起事,让教徒制备刀把火药。白莲教的快速发展及其反清内容,引起了清政府的严重不安,下令大规模搜查白莲教徒。许多教首、教徒被捕遇害,地方官员以查拿邪教为名,行敲诈勒索。“不管学教不学教,都要给钱不给钱”,“不遂所欲,即诬以邪教治罪”。各地教首遂以“官逼民反”为口号,号召教徒奋起反抗。嘉庆元年正月初七(1796年2月15日),湖北宜都、枝江一带首领张正谟、聂杰人因政府查获紧急情况被迫提前举义。长阳、来凤、当阳、竹山等县教徒层出不穷。三月初十,襄阳地区的教徒,在王聪儿、姚之富等的带领下,按原定日期起义。各行各业的起义军,彼此不属,各自为战,所据山寨或县城,多被清军各自打破。只有襄阳起义军采取流动作战战略,迅速壮大,成为湖北起义军的主力军。在湖北白莲教起义的影响下,四川各地的白莲教徒也纷纷响应。九月,达州教首徐天德、东乡(今四川宣汉)教首王三槐、冷天禄等各司其职。
[img]822082[/img]
发展阶段
二年初,襄阳起义军在湖北、四川、河南、陕西等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流动作战,然后分三股进入四川。清军只跟着,疲于奔命。七月,四川起义军被清军围困,襄阳起义军赶到解围,在东乡与四川起义军会师。各起义军按青、黄、蓝、白分号,设立掌柜、元帅、先锋、总兵等职务。然而,小生产者固有的分散性和保守性使得起义军并没有真正融为一体,各股仍在为战争和分散行动而战。
三年三月,襄阳起义军在湖北云溪被清军包围,首领王聪儿、姚志福跳崖牺牲,其余继续奋斗。四川起义军也遭受了重大损失。在张汉超的领导下,其余部分与四川志愿者合作。
四年来,清廷以勒保为经略大臣,以明亮、额勒登保为参赞大臣,控制了四川、陕西、楚、豫、甘五省官军的进攻,并按照山口寨堡组织了小组训练,守住了重要道路,坚壁清野,攻抚并施,使得义军处境艰难,张汉超相继牺牲。年底,义军首领冉天元率部从陕西返回四川,大败勒登保部。
五年正月,各路志愿者联合抢渡嘉陵江,于蓬溪再次击败清军,斩首兵朱射击。很快,集兵江油,以伏击再次击败清军。后来,由于地主团的训练和增援,冉天元被捕,其余一万多人南下川西腹地,成都戒严。
川楚白莲教起义经历:白莲教起义是如何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