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为什么美人鱼经常出现在古墓里?而不是在水里?

在中国古代,“美人鱼”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墓中。通过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墓中的美人鱼显得奇怪,成为墓中的一道奇观。

司马迁的《史记》中最早提到美人鱼和墓葬的信息。据《史记》报道,秦始皇陵“以人鱼膏为蜡烛,永不灭亡”。用人鱼膏做的灯烛长期不灭。这就是传说中的“长明灯”。有人认为这里的人鱼膏属于“小说家言”,只是渲染了秦始皇陵的神奇,不值得信赖。然而,这里提到的人鱼不是神话中半人半鱼的怪物,而是自然界中真正的动物——娃娃鱼,俗称娃娃鱼。最大体长可达两米以上,《山海经·北山经》提到了这种“美人鱼”:“决定性的水出来了,东流注入河流。多人鱼,四足,其音像婴儿,食之无痴。多人鱼,四足,其声音像婴儿,食之无痴。所谓“声音像婴儿”,是指娃娃鱼的叫声像婴儿一样哭泣。娃娃鱼四肢肥大,头部扁平,给人一种“半人半鱼”的错觉。在原始社会,祖先掌握了提炼娃娃鱼油脂的技术,用于照明。古夜摇曳的光芒,为娃娃鱼增添了几分神性,同时也导致了其活体数量的急剧下降。在每一盏长明灯的光影下,都藏着一头娃娃鱼矫然跃动的肥硕身影。

除了《山海经》的人鱼系统,古代墓葬艺术中也有很多人鱼,这是上承《山海经》传统的一条暗线。例如,半人半鱼的怪物在汉代墓葬的肖像石中很常见。这些美人鱼的功能是引导墓主人的灵魂升天,这是墓主人的美好愿望。美人鱼的这一功能,也可以追溯到《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彝族人国在建木西,它是人,人面而鱼身,不足。“《大荒西经》中又有互人:“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叫灵,灵魂相互生活,能上下于天。清代学者郝懿行认为,地与二字相通,因形近而错,地人即互人。至于为什么对方能“上下于天”,那就语言不清了。

[img]822281[/img]

汉画像中的美人鱼

关于互人的神话有很多。据《古竹书》记载,“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说:五河精也”。这里的河精是典型的互人形象。在古人眼里,人面鱼是河神的形象,水中的精灵一定是鱼形,符合水神的形象。在古人的地理观念中,地上有河,天上有天河。河中的鱼可以在天地间来回走动,上游在天河,下游在地河。李白有一首诗:“黄河的水从天而降”。河床地形的落差造成了河水从天而降的错觉。因此,河中半人半鱼的神具有沿河上下连接天地的特殊神性,具有引导灵魂上天的功能。墓中的美人鱼,也多配以波浪纹的背景,显示出其上下于天的特殊神通。

[img]822282[/img]

南唐二陵出土了许多人面鱼身陶俑

除了上下于天的文化内涵外,美人鱼还有“死而复生”的隐喻。《山海经·大荒西经》还提到,半人半鱼的“鱼妇”有死后复活的神力:“有鱼枯,叫鱼妇。朱旭死后复苏。风道北来,天和大水泉,蛇化为鱼,是鱼妇。朱旭死后复苏。“这个地方很难解决。从字面上看,鱼妇的状态似乎在半枯半荣之间,“死即复苏”,可以看作是娃娃鱼冬眠习性在神话中的反映。“死”就是冬眠,“复苏”就是醒来。《淮南子堕形篇》也继承了这一说法:“后姬龙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中半鱼”。死亡和复苏的故事无疑对祖先有吸引力。在祖先眼里,死后复苏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神奇力量。它似乎跳出了生死的界限,在生死之间轻轻地游泳。因此,后世墓中的美人鱼装饰也可以寄托墓主永生的愿望。

比如南唐二陵出土了很多人面鱼身陶俑(上图),卧形,鱼身,鸟翼。这种陶俑放在墓里,不仅是对山海经中的彝族和鱼妇的“上下”、人鱼形象在墓葬中多见于“死即复苏”功能的复归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美人鱼经常出现在古墓里?而不是在水里?为什么美人鱼经常出现在古墓里?而不是在水里?

,

  • 中国有多少盗墓?
  • 关于盗墓,从鬼吹灯,盗墓笔记开始流行,但最终是一部小说。事实上,困难的陵墓应该是皇陵。几千年后,无数的坟墓被盗和挖掘...

  • 六千年前,古墓隐藏现代功能 古人思维能力强
  • 对于几千多年的历史,科学家或考古学家往往只能从古人留下的文物中学习。随着考古技术的发展,这些学者开始发现越来越多古人...

  • 发现了2000年的微型金银纸卷 藏在墓主护身符里
  • 据外国媒体报道,考古学家在塞尔维亚东北部的科斯托拉茨发现了微型金银纸卷。 据报道,在人类墓地旁边发现了这些非常小的纸卷...

  • 陕西现代元古墓:6名内部画墓主和6名夫妇坐在宴会上
  • 陕北省横山县,一场大雨冲出了一座沉睡在地下六七百年的元代古墓。 这座古墓的主人是谁,墓里有什么样的故事?经过考古发掘,...

  • 杀人无数!揭秘千年古墓:法老诅咒铭文
  • 自19世纪末以来,大量来自西方的考古学家来到埃及,他们都希望有一天能成为解决金字塔秘密的名人。然而,几十年后,人们一无...

  • 1800年《齐论》出土于海昏侯墓的竹书《论语》
  • 8月30日,记者获悉,据专家研究,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文物中有竹书《论语·知道》。专家表示,在《论语》中发现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