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美人鱼”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墓中。通过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墓中的美人鱼显得奇怪,成为墓中的一道奇观。
司马迁的《史记》中最早提到美人鱼和墓葬的信息。据《史记》报道,秦始皇陵“以人鱼膏为蜡烛,永不灭亡”。用人鱼膏做的灯烛长期不灭。这就是传说中的“长明灯”。有人认为这里的人鱼膏属于“小说家言”,只是渲染了秦始皇陵的神奇,不值得信赖。然而,这里提到的人鱼不是神话中半人半鱼的怪物,而是自然界中真正的动物——娃娃鱼,俗称娃娃鱼。最大体长可达两米以上,《山海经·北山经》提到了这种“美人鱼”:“决定性的水出来了,东流注入河流。多人鱼,四足,其音像婴儿,食之无痴。多人鱼,四足,其声音像婴儿,食之无痴。所谓“声音像婴儿”,是指娃娃鱼的叫声像婴儿一样哭泣。娃娃鱼四肢肥大,头部扁平,给人一种“半人半鱼”的错觉。在原始社会,祖先掌握了提炼娃娃鱼油脂的技术,用于照明。古夜摇曳的光芒,为娃娃鱼增添了几分神性,同时也导致了其活体数量的急剧下降。在每一盏长明灯的光影下,都藏着一头娃娃鱼矫然跃动的肥硕身影。
除了《山海经》的人鱼系统,古代墓葬艺术中也有很多人鱼,这是上承《山海经》传统的一条暗线。例如,半人半鱼的怪物在汉代墓葬的肖像石中很常见。这些美人鱼的功能是引导墓主人的灵魂升天,这是墓主人的美好愿望。美人鱼的这一功能,也可以追溯到《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彝族人国在建木西,它是人,人面而鱼身,不足。“《大荒西经》中又有互人:“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叫灵,灵魂相互生活,能上下于天。清代学者郝懿行认为,地与二字相通,因形近而错,地人即互人。至于为什么对方能“上下于天”,那就语言不清了。
[img]822281[/img]
汉画像中的美人鱼
关于互人的神话有很多。据《古竹书》记载,“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说:五河精也”。这里的河精是典型的互人形象。在古人眼里,人面鱼是河神的形象,水中的精灵一定是鱼形,符合水神的形象。在古人的地理观念中,地上有河,天上有天河。河中的鱼可以在天地间来回走动,上游在天河,下游在地河。李白有一首诗:“黄河的水从天而降”。河床地形的落差造成了河水从天而降的错觉。因此,河中半人半鱼的神具有沿河上下连接天地的特殊神性,具有引导灵魂上天的功能。墓中的美人鱼,也多配以波浪纹的背景,显示出其上下于天的特殊神通。
[img]822282[/img]
南唐二陵出土了许多人面鱼身陶俑
除了上下于天的文化内涵外,美人鱼还有“死而复生”的隐喻。《山海经·大荒西经》还提到,半人半鱼的“鱼妇”有死后复活的神力:“有鱼枯,叫鱼妇。朱旭死后复苏。风道北来,天和大水泉,蛇化为鱼,是鱼妇。朱旭死后复苏。“这个地方很难解决。从字面上看,鱼妇的状态似乎在半枯半荣之间,“死即复苏”,可以看作是娃娃鱼冬眠习性在神话中的反映。“死”就是冬眠,“复苏”就是醒来。《淮南子堕形篇》也继承了这一说法:“后姬龙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中半鱼”。死亡和复苏的故事无疑对祖先有吸引力。在祖先眼里,死后复苏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神奇力量。它似乎跳出了生死的界限,在生死之间轻轻地游泳。因此,后世墓中的美人鱼装饰也可以寄托墓主永生的愿望。
比如南唐二陵出土了很多人面鱼身陶俑(上图),卧形,鱼身,鸟翼。这种陶俑放在墓里,不仅是对山海经中的彝族和鱼妇的“上下”、人鱼形象在墓葬中多见于“死即复苏”功能的复归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美人鱼经常出现在古墓里?而不是在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