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肯定周恭帝柴宗训之死一定是异常死亡,
但如果仅仅因为他没有在逊位后迅速死亡而否认这一点,他觉得这仍然是不够的
现在列出了恭帝死前后的一些疑问
1、死亡地点:房州
一般来说,采取杯酒释放兵权的方式,而不是用身体消灭功臣宋太祖,这是仁慈的。那么他应该对前朝的逊帝更好,但事实是这样吗?
历史书中只描述了周恭帝入宋后的三个地方,“(显德七年960)迁恭帝和符后于西宫,易其帝称为郑王,尊符后为周太后”,“(建隆三年962)周郑王出居房州”,“(开宝六年973)三月,周郑王在房州落地,上素衣哀悼,辍朝十日。不视朝(上述宋史·太祖本纪)。也就是说,当恭帝还是个虚岁10岁的孩子时,他被送到房州,直到死亡。
房州在哪里?至少从汉代开始,这是一个流放皇室亲戚的地方。西汉宣帝时,清河王年有罪,房陵被废除,广川王海阳有罪,房陵被废除。唐中宗被武后贬为庐陵王,房州被安置。五代时,慕容彦超削夺官爵,房州被安置。宋太宗时,秦王赵廷美降涪陵县公,房州被安置。作为柴宗训,“出居”到这样一个有背景的地方,其实质也相当于“安置”。对于自己老上司的儿子,赵匡胤可不能说什么厚道。
[img]821534[/img]
二、二弟不知道该怎么办
恭帝的三个弟弟,一个早卒,两个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这两个弟弟不仅是前朝皇室,而且是王爵郑王的继承人,在恭帝早逝的情况下,也是新朝的贵族之一(他们的母亲傅太后和太宗的傅皇后是姐妹)。这两个贵公子怎么会像人间蒸发一样不知所措呢?而且仁宗再为柴家立嗣时,据《续通鉴长编》云曾取柴氏谱系,既有谱系,这两个直系子孙难道没有记录吗?还是史官还有另一个难以言喻的隐藏?五代史是宋人修行的。如果两人都正常死亡,即使具体死因不明,也要写一个早卒,什么都没有,但只是写一个“不知道结局”。
3.恭帝死后不立周思
古人最重要的祭祀,要有香火血食,但恭帝死后,太祖、太宗、真宗三朝都没有再为柴氏立嗣献周祭,直到仁宗嘉佑四年(1059),才“诏有司取柴氏谱系,在众房中推最长一人,使岁时献周祭”(《旧五代史》引《续通鉴长编》),“封柴后为崇义公,给田千顷,奉周室祭”恭帝之死已经80多年了。
4.恭帝死年光义始王
开宝六年三月,柴宗训死,九月,封皇弟赵光义为晋王。这是北宋建立后第一个同姓王(不是追封的死人),距离北宋建国已有14年。
王朝兴起时,封同姓宗室为王可以说是惯例。不管有没有实权,至少名字要尊重。然而,像北宋这样的人,在有两个成年弟弟的情况下(儿子小的时候就不算了),开国十几年却没有封同姓王的情况下,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但是光义封王,早不封晚不封,只是赶在宗训死后下葬前。有什么关系吗?
后周柴宗训死亡之谜 后世史料遗留了许多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