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魏晋之制为例,其主要内容是:先在各县设中正,再在各州设大中正。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价人物,有三个标准:家庭背景﹑道德﹑才能。中正对人物的道德﹑只能作为一个概括性的评论,称为“状”。如曹魏时期中正王嘉“状”吉茂为“德优能少”。西晋时期,中正王济“状”孙楚为“天才英博,亮拔不群”。中正根据家庭背景﹑对才德的评论,对人物的高下品定,称为“品”。中正评价结果上交司徒府审批。乡镇产品高层官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是“清官”,晋升快,受人尊敬;乡镇产品低层官员的起点往往是“浊官”,晋升缓慢,被人鄙视。
中正评价人物像往常一样每三年调整一次。由于中正品首先是用黄纸写的,藏在司徒府,被称为“黄籍”,所以必须去司徒府纠正黄纸。
关于九品中正制设置及其职权的专家争议
[img]821499[/img]
1.中正的设置时间、具体名称和组织结构。
唐长茹认为,初中是正时的,仅限于县。州中正成立较晚,可确定为曹芳时期,至少嘉平两年(250年),至早第一年(240年)。州中正也被称为大中正和州都。县中正在魏晋时期没有考试。
韩国潘认为,九品中正制的选举方式相当完善,即州设大中正,又称都中正,县设小中正,也称中正。
2.中正的职权问题。
唐长茹认为,中正的任务是以政府就业为基础的第一人物。除了皇帝的特权,所有的官职授予都必须由中正审查。中正品不仅仅是一种褒贬虚名,更是一种与入职途径和任职密不可分的关系。官位必须与产品一致,降级等于免职,升级官必须同时升级。
王仲罗认为,中正掌为了帮助官员选择士人而搜索和推荐。根据管内人物的性格,中正被定为上下九品。中正有权进退,“或五升四,六升五”,“或五退六,或六退七”。官员的选择是根据中正的“品质”来确定的。
解密:九品中正制中正官的职权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