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大臣于1905年出国考察
7月16日,清政府发布了“派载泽等东西洋考察政治”的神话。直陈朝廷的困境:“方今局艰难,百端待理,
朝廷多次下明诏书,努力改变法律,锐意振兴...兹特简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等随行人员为了择善而被分配到东西洋国家寻求一切政治。”
受革命党人吴越炸弹影响,宪政五大臣名单略有调整,分为载泽、尚其亨、李圣铎到日本、英国、法国、比利时、戴鸿慈、端方到美国、德国、奥匈、俄罗斯、意大利。其随员大多是后来历史上著名的大牌,如施肇基、夏曾佑、熊希龄、吴光建等。访问政治大臣约半年,访问了14个国家。同时,参观议院、行政机关、学校、监狱、工厂、农场、银行、商会、邮局甚至博物馆、剧院、浴室、教堂、动植物园等,参观政治家、学者听取宪法原则,调查各种政治制度,收集各种书籍和参考资料。
1906年下诏准备立宪
8月26日,出国考察大臣代表载泽上演了《请以五年为期改行宪政体折》。
这个折扣阐述了立宪最重要的好处:王位永恒,外患逐渐轻,内乱可以消除。同一天,端方还上演了“请定国以安大计折”。以俄罗斯为例,鼓励清朝当局不仅要积极立宪,还要积极脱离专制政体。慈禧太后于33年(即1906年9月1日)在光绪下宣布立宪。
[img]822006[/img]
1907年准备立宪公会
1907年,清政府提出在中央筹建资本政院,在各省筹建咨询局。张锋、汤寿潜等人在上海成立了预备立宪协会,随后各地成立了立宪协会。各地政治团体(特别是湖广、两江地区)主张立宪,纷纷发表宣言,倡导君主立宪,同时发起国会请愿运动,提出要求加快国会开幕,颁布宪法,缩短立宪期限。
1908年,宪法大纲被任命
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规定清帝国万世一系,并宣布“十年后立宪”。
1909年,咨询局选举
九月,各省咨询局选举在各监督抚次第奏报上举行。
资政院1910年开庭礼仪
9月初一,资政院举行了第一次开幕式。资政院开议前后,国会请愿运动也进入了高潮。数千人聚集在直隶、山西、河南、四川、福建等省,要求督察代奏请愿。
湖北集会倡议“不开国会”﹐不承认新捐”。北京方面,国会请愿代表团纷纷向资政院和摄政王写信。除了代奏请愿外,资政院还通过了陈请快开国会的特别折扣。在巨大的请愿运动压力下,由东三省总督锡良领导的18名督察、将军、联名奏请立即组织内阁,明年召开国会。在清朝的震惊下,11月14日宣布将预备立宪缩短五年,国会开放前先设责任内阁。
1911年任命内阁
5月8日,清政府废除了军用飞机办公室,发布了内阁官方制度、任命总理和大臣。其中一半以上的成员是清朝的皇室(皇室)和满族,被嘲笑为“皇室内阁”。宪法派和公众舆论对此感到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真的没有真诚地实施宪法,但逐渐同情和倾向于革命事业。今年是清政府崩溃的重要一年,1911年的革命在今年爆发。
清末立宪运动经过:清末立宪运动是如何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