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是历代“昏君”系列中的佼佼者之一。
明武宗这个人,谈不上残忍,关键在于荒嬉,其胡闹的程度,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他修建了一个“豹屋”供自己放松。他喜欢在全国各地巡游,也不理政事。太监刘瑾在他手里一步步做大,差点夺了他的王位。一个藩王造反。他已经被著名学者和政治家王守仁平息,藩王也被俘。武宗派亲信的太监和王守仁商量,先放了藩王,然后武宗亲自俘获了显赫的武功。至少在众臣的劝诫下,武宗打消了这个荒谬的想法。从朱氏家族的角度来看,他只是一个破坏祖先基础的不肖子孙。
然而,历史是如此有趣。朱家的恶子明武宗,对他的祖先和被公认为雄主的朱元璋也不乏“修正”。
[img]822116[/img]
朱元璋热手治国,他的王朝当然坚如磐石,但这对治下的人民来说可能不是福音。以江南为例,由于明初的歧视政策。江南经济文化全面萧条。直到明武宗时期,随着政治的放松和经济的发展,萧奈长期以来的江浙地区才恢复了活力。一本名为《卧室杂记》的笔记记载:“吴忠自称繁荣,虽然他没有因为张的基础而被屠杀。人民迁徙实际上是三都,守远方的人接踵而至...城市里的萧然,生计鲜薄,过者增加了正统和自然的感觉,品尝了八个城市。成谓稍微老了一点,但还是没有繁荣,这也导致了房间的变化。余恒三四年一进,就看到了不同的地方,以至于现在越来越繁荣。...人性益巧,物产益多,至于人才辈出,尤其是冠绝。“在这里,江南城市的演变轨迹一清二楚:吴中本来就是繁华之地;朱元璋建国后,“邑里萧然,生计鲜薄”;朱元璋后的正统和天顺略有恢复;在明武宗统治的正德时期,作者还特别提到,随着经济的复兴,江南“人才辈出,尤其是冠军”。是的,人才无代无之。关键在于统治者采取什么样的政策。
不是在朱元璋手里,也不是在第二代雄主明成祖朱棣手里,而是在明武宗荒淫的统治下,江南经济文化得到了恢复发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现象?武宗采取了什么特别合适的措施吗?并非如此。根本原因是明中叶以后,朱氏皇权的控制力无法恢复到祖先朱元璋的水平,@ 相反,整个社会可以迸发出洪武朝无法想象的活力。与其说武宗的措施有多合适,不如说根本原因是他们几乎没有采取任何强有力的措施。统治者控制力的削弱可能对一个试图代代相传的专制王朝来说是个坏消息,但它对激发人民智慧和社会进步充分有利。
明武宗对明太祖的“修正”还有一个经典的例子。朱元璋重视教育,国子监(今天的国立大学)的学生饮食由朝廷免费提供,但他强迫学生不要对食品质量表示任何不满。这很奇怪。既然食物是给人的,就应该达到至少的水平。如果当事人不认真、不小心、匆忙供应,学生甚至没有资格私下讨论,这不仅不人道,而且可能会鼓励那些敷衍的人。果然,后来闹出了乱子。国子监第一任祭酒(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宋纳对学生单靠严厉,食物不好,总是受到惩罚,甚至学生饿死。一个叫赵麟的学生受不了虐待,在学校贴了壁报抗议。按照校规,这是“毁辱师长罪”,应该打一百大板充军,但朱元璋听说这件事后,却认为学生向师长抗议,这风不能长。竞法外用刑。杀了赵,在学校立了一根长竿,把赵麟的头挂起来吓唬其他学生!有趣的是,这根血淋淋的杆子一直竖在那里,竟然要等到明武宗出现,才下令撤离。史书上说,明武宗南巡,到了南京的国子监,看到这根竿子感觉很奇怪,问这是怎么用的?老师的回答是挂学生脑袋,武宗大不相信。说了一句很简单的“名言”:学校是刑场吗!从朱元璋的树竿到明武宗的撤竿,这根血淋淋的鱼竿已经竖立了126年。
历代历史学家都在赞扬明太祖,谴责明武宗,但对于一个只想过稳定生活的普通人来说,如果他坚持在所谓的洪武“盛世”和正德“衰世”中选择一个,恐怕他的选择不会那么简单
明武宗纠正了朱元璋的错误:昏君优于雄主的奇怪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