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清朝来说,袁世凯的存在一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袁世凯手持重权,掌管新军,在朝中结交庆亲王奕旭,并有一些列强作为他的强硬背景。事实证明,袁世凯的逼宫是对清朝灭亡的致命打击。当载枫注意到袁世凯的野心时,袁世凯已经羽翼丰满,载枫对此非常担心,他执政的第一件事就是罢免袁世凯。据说载枫兄弟光绪帝留下了“杀袁除仇”的遗旨,隆裕曾面对载枫杀袁为先帝报仇。载枫手里拿着诏令,又有王公相助,渴望除袁。载枫与湖广总督张之洞密商此事,但张之洞劝说载枫说:“现在刚刚遭受国丧,不宜杀死老臣。张之洞提醒载枫,袁世凯旧部遍布各镇新军,轻言杀袁,会造成军队混乱。
出于维稳的考虑,载枫放弃了杀袁的念头,以“现患足病,步行困难”为由,将袁世凯“立即开缺,回籍养慢”。但此时袁世凯已渐移国佐之虞,罢免他对形势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反而放虎归山,留下后患。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党迅速占领武昌。第二天,起义军成立了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并宣布湖北省独立。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当时,全国共有18个省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面对这种严峻的局面,清廷满朝文武中找不到能带兵打仗的人。北洋新军虽然军力强大,却是袁世凯一手创建的,完全不听载枫这位摄政王的调令。庆亲王奕匡等人趁机向载枫保荐袁世凯,而袁世凯此时正在河南老家,归隐养病。
载枫为形势所逼,不得不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请他出来收拾残局。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并没有被感动,而是向清廷提出了苛刻的条件。陷入政治困境的载枫不得不接受袁世凯的筹码,解散皇室内阁,辞去“监国摄政王”职务,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将军政权全部交给袁世凯。至此,载枫彻底交出了自己的权力,“退回藩邸”,结束了自己短暂的政治生涯。当他回到王府时,面对全家人的哭泣,他平静地告诉福晋瓜尔佳氏:“从那以后,我就可以回家抱孩子了。“皇族子弟载枫从小就穿着光环,完全退出了历史政治舞台。从那以后,他每天都陪着书,舞文弄墨,绝不谈政治。
[img]822254[/img]
出身皇室的载枫被推上摄政王的权位,为此背负了许多骂名。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被斥为窝囊废、书呆子的平庸王爷赢得了孙中山的肯定。1912年9月,孙中山曾拜访载枫,慰勉他和平交权。孙中山深知,载枫在戊戌变法中看透了袁世凯,心中早已有了摆脱袁贼的念头,但由于形势演变复杂,限制过多,力不从心。第二天,载枫回访孙中山,获得题字照片,并表示:“我支持民国,感谢民国政府对我们的照顾。“载枫的话不是客气的,而是他真的放下了权力,过着安逸平和的生活。
事实证明,载枫不是一个平庸的人,他的政治眼光有超人的判断力。1915年,袁世凯复辟,载枫说了两个字“胡说八道”。八三天后,袁世凯一命呜呜。同日,载枫洒酒祭奠二哥光绪皇帝,说:“天地公道,人心公道,袁贼逆天,已被报应。“1917年,“张勋复辟”,载枫极不热情。很多人来拜访他,劝他复出,重新掌权。然而,他从头到尾都没有参与,他的评论是“胡说八道”。果然,复辟丑剧只持续了12天。后来溥仪在日本人的哄骗下潜入东北,载枫认为“凶多吉少”,持反对态度。溥仪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后,多次请载枫带全家搬去,均被载枫拒绝。日本人也多次游说载枫迁往长春,试图利用他的威望加强日本统治东北的合法性。深知大义的载枫不为所动,坚决反对分裂祖国的行为,在日寇的强大压力下,依然过着朴素的归隐生活。这件事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以及他的政治勇气和勇气。
可以说,载枫的一生追求的是一生无忧无虑、安静舒适的普通人生活。他没有强烈的权力欲和支配欲。相比之下,他更注重生活。他高度赞扬白居易的一首诗:“蜗牛角上有什么争执,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随喜,不开口笑就是痴人。“放下权力和负担后,载枫真正实现了自己的追求,后半生无病无痛。1951年,他在北京魏家胡同29号安详病逝。
1960年1月26日,周恩来在谈话中提到载枫,“载枫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主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务,”全国政协接到特赦回来的溥仪及其家人成员时说。后来他没有主张武力反抗革命,也没有站出来反对宣统皇帝的“逊位”。这些表现符合时代潮流,客观上有利于革命。民国以后,贵族和遗老中有人不遗余力地开展了复辟清朝的活动,但载枫从未积极参与。这也是罕见的。”
从清朝奠基人努尔哈赤到最后一位皇帝溥仪,清朝经历了296年。在此期间,几位儿童皇帝登基,但只有两位摄政王,一位是开国时期的多尔根,另一位是逊帝溥仪的摄政王,也是溥仪的父亲载枫。冥冥之中似乎有定数,这两个恰好是清朝的始终。虽然载枫在失去政权方面扮演着不光彩的历史角色,统治中国三年的摄政王,却平静地走下了帝国权力的巅峰,“回家抱孩子”,过着平凡的生活。此后,他还坚决抵制了多次复出掌权的诱惑,愿意过普通人的生活。
爱新觉罗家族曾经是统治者,最终安全地实现了“软着陆”,下台后没有被杀死,这绝对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上的奇迹。这应该得益于载枫在掌权期间形成的宽容的政治氛围。相反,如果清朝不顺应潮流,坚持暴力血腥镇压人民的正义诉求,那么等待这类统治者的必然是悲惨的结局。回顾当年,26岁的王精卫暗杀了26岁的摄政王载枫,被俘后,全世界都以为王精卫会死,但载枫却出人意料地释放出来。这时,他正处于血气方刚的年龄,却表现出难得的自我控制和宽容。
为什么爱新觉罗家族下台后没有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