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美国社会学家库斯在天津进行了会计调查。公民的月薪是21元,而在天津工作的农民平均每月只能挣9元。双方的生活条件差异更明显:公民或祖籍,或自建新房,也可以在大杂院或多层公寓租小房子;农民呢?如果你不能住在工厂的集体宿舍里,你应该与同乡合作,在垃圾场附近的空地上建造最简陋的贫民窟。
奇怪的是,虽然农民的收入很低,生活也很差,但他们比市民生活得更快乐。他们的消费水平很低,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很少。只要他们不沉迷于赌博,只要他们不患严重的疾病,微薄的工资就能让他们过上自满和快乐的生活。与此同时,市民们总是觉得钱不够花,生活不能继续下去,生活越来越沮丧。
1930年2月27日,《大公报》刊登了一本“白领”家庭账簿,可见当时市民的生活情况。先说说“白领”的背景:上过大学,在一家公司当中等员工,月薪50元。
严格地说,当时每月50元的海洋工资并不高。当时,大学教授的月薪在100元到600元之间。鲁迅、茅盾、张爱玲等著名作家平均每月收入数百元。但与大多数普通人相比,月薪50元已经相当不错了。陈存仁回忆录《银元时代生活史》提到,上海丝绸缎庄高级账房的收入——月薪只有10元;鲁迅小说《祝福》中的女主角祥林嫂在地主家当女佣,年薪只有12元;老舍的骆驼祥子在北京拉洋车,吃最便宜的蛋糕。他不需要钱买房子(住在汽车厂的集体宿舍)。他从不赌博、嫖娼或看医生。结果如何?“整整三年,他凑了一百块钱”。
[img]821480[/img]
当时天津老城区的房子很便宜,几千块大洋可以买四个瓦房;北京的房子更便宜,几百块大洋可以买一个小四合院。白领月薪50元,买房肯定没问题,但他没买房。他结婚了,有一个妻子和一个刚出生的女儿,但他还是没有买房。
他觉得钱不够花,他的工资勉强只能应付开支,绝不能攒钱买房。以下是他每月的记账单:
“10元租了一层楼,连接了一盏25盏灯。”
“住的地方离公司很远,每天都要叫洋车,车费3元。”
“衣服每月5元,包括帽子、鞋子和袜子。”
“随便看一部电影,或者和邻居一起玩几次麻雀,娱乐费也是必须的。”
“肥皂、草纸、纸笔、理发……4元杂费尤其不能省。”
此外,他还想买米饭、面条、肉和油,给女儿买外国奶粉,和妻子一起参加朋友的婚礼和葬礼,招待“农村亲戚”,偶尔感冒,买阿司匹林……“我在市场上看到一对花瓶,买了回来,非常高兴,在舞台上,看起来很高兴,但又花了一元二角大洋”。
据月底统计,他总会花50多块大洋,结婚前积累的40-50块大洋很快就消失了。
他认为他可能会生病或失业。当孩子们长大后上学时,他们的家庭开支只会越来越大,但他们的收入随时都面临着减少的风险。”他惊慌失措,他担心,他担心,他整天想着钱。”
“仔仔”是方言中的语气词,特别强调。可见他过着焦虑、紧张、危机的生活,和当代中国大城市的普通白领一模一样。
为什么民国白领没钱买房?他们害怕生病,害怕失业的孩子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