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解密:魏晋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从内容上看,九品中正制主要有三种。

一、设置中正: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所谓中正,就是负责评价某一地区人物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负责州中数郡人物的评价,各县又设小中正官。中正官最初是由各县长官推荐的,晋后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县里的小中正官可以由州里的大中正官推荐,但仍需由司徒任命。一般来说,州县的中央官员是司徒推荐的现任中央官员。有时,司徒或官员也直接担任州的中央官员。这是为了确保中央政府直接控制选举,避免他人干扰中央政府的事务。大小中的官员也有名为“访问”的属员。

二、品第人物:这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中正官负责评价与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县的士人。

评价主要包括三个内容:1、家庭背景:即家庭背景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状况、爵位等。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这些材料,称为法官或法官。2、行状:即对个人品行能力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魏晋时期的总评一般都很简单,比如“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3、定品:即确定等级。原则上,定品是以行状为基础的,家庭背景仅供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庭成员来定品级。出身贫寒的人行形评论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贫寒的人行形不好也能排在上品之列。于是就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员作为原籍地的州、县、县的大小中央官员,负责走访本州、县、县散落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兼备“品”和“状”,供官员选拔参考。所谓“产品”,是综合学者德才、门第(家庭官位)评定的等级,分为上、中、上、中、中、中、下、下、下、下九个产品,但只有上、中、下三个产品(二、三个产品为上;一个产品是虚设的,没有人能达到;四到五个产品是中产品;六到九个产品是下产品)。在德才和门中,定品一般以后者为基础,称为“计资定品”。所谓“状”,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论,一般只有一两句话,比如“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这是对东汉后期名士评价人物的制度化。

[img]821501[/img]

实际上,陈群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与曹操“唯才是举”的思想相反。九品中正制的建立是为了缓解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赢得世家大族对曹丕代汉称帝的支持。曹的父子为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在选官制度改革中,“只有”措施造成了大量的抑制和打击,但客观形势的扩张和发展使曹魏不得不面对,不得不与家庭妥协,设立中央委托掌握地方选举,中央官员由家庭官员兼任,所以,世族渗透到选举中,中央政权和世族势力开始缓解选拔人才的矛盾,士族开始逐渐垄断权力。

曹丕采纳了九品中正制的建议。除了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外,九品中正制本身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有其可采之处。九品中正制刚成立之初,除了照顾世家大族的利益外,还包含了“只有才能”的精神。在选拔人才时,他们的品质并重,在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更好地维护其统治的作用。

主要内容如下:

①首先,在各县、各州设立中正。州县中正只能由当地人担任,大多由现任中央官员担任。任中正本身通常是九个产品中的两个产品,即上品。县中正最初由县长官选拔,晋时由州中正推荐。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州县中正有一个成员。一般人物可由成员评估,重要人物由中正亲自评估。

②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价人物,有三个标准:家庭背景(被评人的家庭希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中正对人物的道德和才能只作一个概括性的评论,称为“状”。根据家庭背景和才德的评论,中正对人物进行了高度的品定,称为“品”。产品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下、中、中、下、下、下。但是类别只有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所以二品其实是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可算高品(上品),后降为卑品(下品)。

③中正评价结果上交司徒府审批,送官部作为选官的依据。中正评定的产品,又称“乡镇产品”,与被评人的仕途密切相关。官员的官方产品必须与当地产品相适应。当地产品高的官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是“清官”,晋升速度快,受到尊重。当地产品低的官员的起点往往是“浑浊的官员”,晋升缓慢,被鄙视。


中正评价人物像往常一样每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评价人物也可以随时升级或降低产品。一个人的当地产品升降后,官方产品和居民的浊度经常发生变化。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论者的诉讼。然而,就像定品违法一样,政府应该追究其责任。

在九品中正制成立之初,评价人物的标准是家庭背景、道德和才能。但由于魏晋时期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有权参与中正推举,几乎所有获得二品的都是门阀世族,所以门阀世族完全控制了官员选拔的权利。因此,在中正品的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庭背景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了西晋,终于形成了“上品无穷,下品无士”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也是门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南朝,在中正的评价中,我们只关注魏晋时期远祖的名字,只需要查谱就可以区分血统和姓氏,而中正的产品则成为微不足道的例行公事。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无法与两晋南朝相比。北魏初中期,九品中没有正制。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九品中正制始立。但自河阴变化以来,这种制度也流于形式。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这一制度终于被废除了。


解密:魏晋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解密:魏晋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 史书上的纪晓岚:身材魁梧粗壮 每天吃肉数十斤
  •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纪晓岚既是一位文人,当然是一副文弱书生的形象,其实不然,记载中的纪氏却是一个身材魁伟的粗壮汉子。...

  • 江左第一豪族琅琊王氏300年间出92位宰相
  • “卧冰求鲤”是二十四孝之一,主人公王翔。王翔的母亲早逝,继母对他不好,总是在父亲面前说他坏话,努力工作。 虽然卧冰求鲤神...

  • 宋宰相王旦为官清白 防止子孙争财不买房
  • 王旦是宋真宗时期的宰相,可以说他一生都受到真宗皇帝的尊敬。其中一个原因是他是一个无辜的官员,不欣赏财富。 据司马光记载...

  • 古代官员财产公开:严嵩抄家20年,财产记录6万字
  • “官员财产公开”是一个持续多年的话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事实上,早在中国古代,一些官员就公开了他们的财产。他们是...

  • 竹林七贤之一 ,刘玲到底有多爱喝酒?
  • 魏晋时期,有一位名叫刘玲的学者,与季康、阮籍、向秀、山涛、王蓉、阮咸等人并称“竹林七贤”。刘玲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学习...

  • 王安石认为宋代的根本问题在顶层:官员队伍不专业
  • 列宁称王安石为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在发动改革之前,王安石担任的职务恰好是三司度支判官,即财务官。当他担任三司度支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