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举制之利
第一,在察举制下,个人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不再是选择士官的唯一依据。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有一定的社会威望,或者有值得称赞的道德品质,就有可能成为观察的对象,从而成为仕途。汉武帝时期,许多出身卑微的人才,如主父偃、东方朔、司马相如等,都被重用,这在世卿世禄制下是不可能的。在世卿世禄制下,官职被贵族垄断并世袭,普通人根本没有成为官员的条件。而世袭贵族往往奢侈腐化,无所用心,对国家和人民都有害。军功制之初,只要有军功,无论出身如何都可以授予爵位。没有军功,即使出身高贵,也拿不到爵位。所谓“有功者荣耀,无功者富贵无所芬华”。但是到了汉代,有了高爵和低爵的区别,普通人是拿不到高爵的。换句话说,家庭背景使得这个时候的头衔越来越没有实际意义,人们也不在乎自己是否有头衔。
二是察举制有利于吸引各类人才。查举科目很多,包括孝廉、秀才、明经、明法、贤惠方正、直言不讳、孝顺力田等。,并让熟悉当地情况的州县长官员任命查举官,这样各种人才就可以作为查举的对象,选择士官,这无疑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治。军事功制不利于根据人才选拔官员。在军功制下,授爵仅以其军功为基础,从而剥夺了许多非身强壮的士人的权利。韩非子有话要说:“今治官的智慧也是如此,今斩首者的勇气所加。以勇之所加,治智之官,就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说得很有道理。秦朝实行“计首授爵”制,杀良冒功多次发生(这在《虎地秦墓竹简》中有载)。在军事制度的诱惑和刺激下,士兵们疯狂地屠杀,几乎每一场战争都会杀死许多人,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世卿世禄制不利人才选拔的弊端更为明显。在世卿世禄制下,官职由贵族垄断并世袭,出身于小贵族,即使是昏庸之辈,甚至是白痴,也可以继承父兄的地位。这样的弊大!
[img]821503[/img]
第三,察举制有利于中央集权,这比军功制更为明显。在察举制度下,虽然察举权下放到地方,但中央政府最终掌握了官员任免权,中央政府仍然可以自由任命官员。但在军功制下,地方诸侯很容易出现“功高盖主”的现象,对皇权构成威胁。西汉初,几乎所有分封的异姓王都是军功制的受益者,导致地方王国势力强大,中央政府无法控制。地方王国问题成为西汉中央集权的最大威胁,说明军功制不利于中央集权。
第四,在实施之初,检举制一般能保证被检举人的“质量”。被察举者任期一年,只有胜任者才能成为正式官员。如果不称职,将被替换,推荐人将受到惩罚,这使得检举人不敢随意推荐士人。还以策问的形式直接考察士人,其利益不言而喻。东汉顺帝采纳左雄建议,用人才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一考儒家经典,二考文件,表演。“诸生通章问,文吏考笔,必须考选。“公府初试后,还要在端门(御史台)复试,这样严格把关选拔人才,“南郭先生”很难蒙混过关。
@ 与世卿世制、军功制相比,察举制是一大进步,两汉统治能长达400年,与察举制的有效实施有很大关系。
察举制之弊
就像凡事有利有弊一样,察举制虽有上述优点,但也有其严重缺点。首先,在察举制度下,虽然察举科目很多,但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的圣人都推荐给朝廷。仍有许多未知的人才被埋在农村野蛮人中,终身未能任命,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费。两个汉朝的士人只占官员总数的一小部分,许多恶棍利用他们的机会,贿赂或依靠关系尽一切可能成为他们的目标。此外,被察举人因为被察举人而走上仕途,必须对被察举人感恩戴德,并为之服务,这样很容易产生宗派行为,形成地方集团。
其次,对士人道德品质的调查是调查和控制的前提,但这并不容易做好,也很难对人的道德品质做出中肯的评价。人们的道德品质必须经过长期的调查才能得到更客观的评价,这种言行也可能是假的,或者他将来会改变。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后汉书·许荆传》中挖空心思、出名的许武;王莽篡汉之前,谦逊孝顺,有很大的声誉和威望,但后来成了篡汉的历史罪人。俗话说“谁知道王莽先死,谁知道他生命的真伪?”。
第三,察举制度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地方乡鹿因此有了评价之风,“清议”名人对臧否人物进行了好评,不重实际,空发议论。魏晋时期,这种恶劣的氛围也留给了后人,尤其明显。许多“清议”名士都是“刻情修客,依靠道艺,以便声价”的人,清议成了这些伪君子夺取名利、政治利益的资本。第四,察举制度在后期,弊端日益严重。到东汉中后期,少数公卿大臣和名门望族控制了地方选举权。他们经常推荐名门望族的孩子,不管他们的知识和素质如何,这使得检举范围越来越窄,大多数检举人都不真实。“天才不知道书,检查孝廉的父亲不住,寒素白浊如泥,高第良胆小如鸡。“四世五公”出现在社会上、累世公卿”、官僚门阀集团“累世经学”。
此时,察举制已转变为变相的世袭制,成为维护自身势力和特权的公卿大族的工具。“中国政治制度史证明,无论什么样的官僚制度,一旦成为世袭制,很快就会腐朽。"(朱绍侯语)魏晋时期极度腐朽的士族是两汉察举制造成的严重弊端。@ 与世卿世制、军功制相比,两汉察举制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在两汉时期初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察举制也有严重的弊端,在后期尤为明显。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知得失”。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迫切需要各种人才。因此,有必要从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的得失中学习,努力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解密:汉代察举制的优缺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