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五年(1577)9月13日,张居正的父亲去世了。根据明朝的礼仪制度,内外官员都有“丁忧”制度。如果父母去世,他们必须辞职,孝顺27个月,无论闰月,到期起复。然而,如果国家事务需要,皇帝特别指定,不允许辞职,继续留下来,这被称为“爱”。然而,自明朝成立以来,除了直接带领军队作战的官员外,朝鲜的大臣们很少被“激怒”。
万历皇帝给张居正写了一篇文章,安慰老师,然后下了一个“激情”的圣旨:“稳定国家,我深深依赖,怎么能一天离开我?父制当守,君父特别重,准过七七,不随朝,你部门就要下文了,不用说话。”
尽管张居正一再要求“守制”,但小皇帝坚持“夺情”。毕竟,张居正是玩弄权力的老手,他终于提出了“夺薪守制”的要求,即在守制期间,照常为皇帝办事,不拿工资。万历皇帝同意了这一要求。同时,他命令光禄寺每天给张先生家两桌酒饭。相关衙门每月给张居正送米十石、芝麻油、茶叶、盐、黄白蜡烛、柴薪20杠、炭火30包。但在以宗法、礼教立国的明朝,父死不守孝是关于天理、人伦的大事。十月初五,天上出现了彗星,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不祥之兆,皇帝下诏求言,于是有人把这件事和“夺情”之举联系起来。
[img]821696[/img]
首先上疏的是翰林院编修吴中行。隆庆五年(1571)的进士,与张居正有师生之间的友谊,但此时却上了一道《因变陈言明大义以植纲常疏》,认为“夺情”既不接近人伦情理,也不合理。第二天,翰林院检讨赵用贤再上疏,请张居正奔丧归葬,事后回朝。第三天,刑部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联名上疏,要求张居正回国守耕。小皇帝朱义钧龙颜大怒,他觉得吴中行四人的矛头不仅是对张先生的“夺情”,也是对自己权威的蔑视。他决定效法列祖先宗,对直言不讳的大臣施行惯用手法——廷杖。吴中行、赵用贤各60棍,被打死;艾穆、沈思孝各80棍,刑后收监充军。
朝臣中也有一些人没有被这场比赛吓倒,那就是刑部观政进士邹元标。他对张居正没有好感。就在四人廷杖的那天,他毫不犹豫地呈现了自己的演奏,矛头指出了张居正的各种错误。结果,邹元标也被廷杖派往都匀卫。与此同时,浙江余姚的另一件布衣姚韩也受到了廷杖的攻击。他还指责张居正被殴打后被送往原籍。
反对张居正“夺情”的斗争终于被镇压了,但张居正在士林中的声誉却从此一落千丈!
江陵柄政后的夺情风暴:张居正夺情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