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清代官场【白发卿相】普遍:70多岁还在工作

在清代的政治生活中,有一种现象叫“白发卿相”,那就是一些高官显要。即使他们已经70多岁了,甚至已经80多岁了,他们仍然继续执政,进入政治世界,变得富有和繁荣。我们可以从清朝官位最高的大学士和权力最大的军事机械大臣开始。雍正元年(1723年)79岁时,康熙朝官至大学士王琦“以老乞求休息”。虽然皇帝同意“以原官休息”,但他仍然留在北京当顾问,直到83岁去世。马齐被称为“历相三朝,年过年”,享年88岁,直到雍正十三年84岁才告老“病休”。康熙时期,任翰林学院掌门学士的徐元梦,在乾隆皇帝登基后,多次以衰老辞职。乾隆皇帝说,“徐元梦虽然年过八十,但并不是很累,可以量力而行”,但他仍然命令他在内廷散步,领导各种事务。结果,他终于在87岁的时候上任了。现在是家喻户晓的纪晓岚,晚年任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学位,直到82岁去世。李鸿藻,光绪时任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一直工作到77岁去世。张之万在光绪年间担任大学士、军机大臣,直到85岁才“免值军机”,两年后“以病致仕”,不到几个月就去世了。长期担任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李鸿章,79岁临终时担任政务处执行新政的监督大臣。

这样的中枢大员,自然会影响到封疆大臣的总督巡抚和占领一方的将军们。乾隆后期直隶总督梁肯堂,嘉庆三年(1798年)82岁时被任命为水运总督。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80多岁”的周天爵被任命为“安徽巡抚”,让这位80多岁的老人带领军队与扭军作战。义和团运动期间,由武卫左军领导的宋庆,在带领军队与八国联军作战时,已经80岁了。如果考虑到清代平均寿命与当今社会的巨大差距,当时70岁或80岁与同龄人的身体状况不同,那么这种“白发”现象就更加引人注目和引人注目。

[img]822125[/img]

为什么皇帝愿意让步? 老臣高高在上,不退

在中国古代,官员退休被称为“致仕”,也被称为“致事”和“休息”。70岁是官员退休的基本年龄。为了避免一些年高体衰的官员混入官场,清代官员考核制度规定,如果发现“年老有病,恋职不去而被议者”,即使不到70岁,也要“下令休息”。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清朝皇帝会毫不犹豫地突破制度的约束,愿意让一些重要的朝廷官员和封疆官员在70岁或80岁时仍然处于高位?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笼络大臣,宣示皇恩。清朝皇帝知道,对尽职尽责、勤劳国事的老臣们给予礼貌,将能够激励和鼓励所有官员。作为一种法外施恩,让本该“致仕”的官员继续任职,显示了君主对臣下的关心。每当深受宠爱的大臣要求“致仕”时,皇帝往往会“温旨慰藉”,并赞扬他们的政绩,要求他们继续“为国事宣劳”。若“年至即奉身以退,谁复出力为国图平民”?即使是批准其“休息”的人,也会给予各种优惠待遇。《光绪会典》记载:“满汉大臣年老乞休者,朝廷待以殊礼,或升职加衔,或仍给原薪,或命驰驿归乡。特别是宠异的,要么给袍服文绮,要么给御制,要么给官其子孙,要么遣人存问,要么让地方利弊依然有疏陈奏,都来自特恩。“白发清相”现象给人们提供的一个重要信息是,只要你对君主忠诚,能“圣眷不衰”,你就能永远保持自己的权力,长期享受财富和荣耀。

有时候,皇帝不允许老臣“休息”,不是出于施恩,而是要求臣子们回报皇恩,继续忠于他。在张廷玉的经历中,皇帝的心态得到了典型的体现。清朝著名的张廷玉,深受雍正、乾隆二帝的依赖。曾任大学士30年,兼任军机大臣20多年,是清朝汉族大臣中唯一一位“享受太庙”的高官。70岁以后,他的身体逐渐衰老,老态龙钟,达到了上朝必须人扶掖的程度。76岁时,乾隆皇帝“以老病乞休”回答说:“卿受两朝厚恩,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怎么能从祭元臣归田终老呢?而且希望他能用诸葛亮“鞠躬尽力,死后已”的话鼓励自己。张廷玉继续申请,乾隆皇帝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是清思之,不受皇帝和皇帝考试的恩惠,不能说,就是我待了十几年,也不能说。从那以后,皇帝对张感到非常不高兴。最后,他借此机会削爵,“历年致命”。虽然他因功免治罪,死后依然享受太庙,但已经是凄凉的夜景了。

“白发卿相”现象的负面影响

“白发卿相”现象对清代吏治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促进高级官员老龄化。早朝以后,康熙六十年(1721年)元旦,大臣们同赴内廷献寿。“大学士马齐以下14人,时代大学士王旭龄80岁,松柱、萧永藻、王武、张鹏河、户尚(户部尚书)田从典都70多人,马及礼尚贝和诺、兵尚孙柱、刑尚赖都、工尚陈元龙、总宪党阿赖都70岁,礼尚蔡升元,刑尚张廷枢68岁。“想象一下,一群七八十岁的勋臣,掌握着内阁到户、礼、兵、刑、工各部重要政权机关的主要权力,政治活力极其困难。有些大臣精力不足,上朝打鼾。

[img]822126[/img]

二是增加了爱栈钻营的风气。由于有些人可以终身任官,自然上下下效,热衷于权势利禄的人会想尽办法延迟退休年龄。道光初年,大学士伯林年过七旬,步履艰难,见皇帝不能下跪,便请求放其外任。道光帝怒不可遏,责备他“胆大妄为,莫为其为”,“只知总督养尊处优,不知大责”,命令他立即“休息”。伯林做得太赤裸,以至于碰了钉子。更多的人从年龄上做手脚,隐瞒年龄,成为官场风气。有人曾感慨:“三十年来,士大夫的简历,比如减年华,甚至减年华,即同人宴会,也不能真年告人。”

第三,堵塞了新人才的进入阶梯。过度尊重老臣,官员退休制度不能严格执行,必然导致雍塞仕途,使年富力强的人才缺乏脱颖而出的政治土壤。雍正时期,汪景祺、查嗣庭等曾写过“谈时政,以部员雍滞为言”。在纪念碑上,有一句话叫“十年不调,白头当郎”,意思是官员直到白发苍苍,还是得不到晋升。事实上,最高统治者并非对此一无所知,但在人治比法治更重要的社会条件下,这个问题无法解决。

第四,行政效率进一步降低。封建政治本来就以弥缝搪塞为不二法门,以敷衍的责任为能事。为能在仕途上立足,常常“顺承旨意为工,阿附外无他语”。康熙、雍正任兵部尚书、官部尚书、大学士,“以老臣掌兵部十六年”的逊柱,任职至83岁临终。雍正帝对他的评价是“素食多年,没什么大不了的”,也就是说,他多年来一直在素食,没有任何政绩,但没有什么大的错误,这仍然给了他很高的荣耀。在这一榜样的影响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为官员的行为准则。

就这样,事情走向了相反的方向。原本想笼络官员、激励官员的举措,却得到了削弱封建统治的结果。


清代官场【白发卿相】普遍:70多岁还在工作清代官场【白发卿相】普遍:70多岁还在工作

,

  • 咸丰皇帝是怎样的皇帝?为何说咸丰特别好色
  • 有书记载,咸丰不顾兵败割地赔款,国家陷于危难之中,躲在热河行宫寄情于声色,聊以自娱,自我麻醉。他有所谓汉女四春:牡丹...

  • 清朝同治皇帝有儿子吗?谁是同治皇帝的儿子?
  • 同治皇帝是慈禧的儿子和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吗?同治皇帝有儿子吗?如果是这样,同治皇帝的儿子是谁?是光绪皇帝吗? 同治皇帝...

  • 清慈禧太后守寡数十年 为什么会有无数的绯闻?
  • 慈禧太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她的评价褒贬不一。在学术界,大多数人都同情慈禧太后;在互联网上,大多数人都批评慈禧...

  • 史书上的纪晓岚:身材魁梧粗壮 每天吃肉数十斤
  •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纪晓岚既是一位文人,当然是一副文弱书生的形象,其实不然,记载中的纪氏却是一个身材魁伟的粗壮汉子。...

  • 出身卑微却是康熙最爱的人,其子被雍正虐杀
  • 飞上枝头 魏琳琅在历史上有一个真正的原型。那个人是康熙皇帝的好妃子。历史上的好妃子出生在辛人库。这种身份的人只能在宫里...

  • 顺治皇帝出家了 即使出家,顺治也会是花和尚吗?
  • 在《鹿鼎记》中,金庸说顺治皇帝出家了,康熙皇帝还派韦小宝去伺候。 那么顺治有出家吗? 当然,他没有出家门。 然而,关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