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定都北京禁卫军制后,绝大多数八旗兵丁屯驻扎在北京附近,而守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向驻扎,俗称北京八旗。另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为驻防八旗。驻京八旗负责皇宫和京师的安全,实际上是禁军。清禁卫军制有两大类,即郎卫和兵卫。郎伟是指御前近卫,专门负责皇帝和后妃的警卫和服务。根据不同的具体任务,他设立了不同的机构,如侍卫处、銮仪卫和善扑营。侍卫处初选三旗子弟中才武出众者分班入值,掌上三旗侍卫亲军政令,供宿卫胡从之需。銮仪卫也是侍从武职,负责皇帝、后车驾驶仪仗等机构。宣统元年(1909)避溥仪名忌,改为銮舆卫。善扑营,顺治初年设有射虎、善强弓、善扑等侍卫,各有专管,均在三旗额内。康熙八年,为了惩治鳌拜的专横乱政,一些年轻有力的侍卫被选中练习扑击戏。鳌拜入见时,即使是侍卫,也有很好的扑救设施。该营专门为皇帝在宴会上表演,如生交、射箭、赛马等技能。兵卫是指京师和宫禁的警卫,也根据不同的任务和防卫需要,分为前锋、护军、步兵等不同的营制。
八旗入境前,有八旗入境设置。清朝统治全国后,分为首都辅助驻军、满洲驻军和各直省驻军。首都辅助驻军是为了守卫北京师范大学附近的地区,包括保定、张家口、热河、察哈尔和木兰围场。各省的大部分驻军都是省会或重要城镇。八旗驻地和军队数量,根据各代增加损失,削减,但变化不太大。清末共有817个领导人。
[img]822024[/img]
八旗驻扎在全国各地,一般不设都统。将军设在盛京、吉林、黑龙江、江宁、杭州、福州、广州、荆州、西安、成都、绥远等重要地区。所有将军都有副都统。将军是该地区的最高军事官员,但他忽视了民政。后热河和察哈尔从副都统晋升为都统后,他们是该地区的官员。
无论是满洲、蒙古还是汉军,八旗的旗务管理都由固山额真管理。顺治十七年,固山额真一改称都统。各旗均设统一人,副都统二人。雍正元年,八旗都统衙门由24人和48人组成,掌握满洲、蒙古、汉军八旗政令,检查其户籍,经其教育,序其官爵,简其军赋。凡八旗的定位,北京师范大学及其当地驻防,陵墓守卫,壮丁编审,选儿童充当执事,选秀女,授地法定八旗世界,奴隶管理,田租定额,房地产购置,红白赏恤,选秀军官出具考试名册,选择旗营官员,功过劝惩,世职袭废,审计师,定兵额,选马甲等。
八旗的兴衰八旗制度是建立在“兵民合一”的基础上的,入关前没有兵酬规定。天聪四年皇太极说:“满洲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不偏废。当时兴京(今辽宁新宾)内城居宗室勋戚,外城居宿卫亲兵万余人。此外,远近十万户,散落在辽河东西,无事耕猎,有事征调,征调时发行的粮食也非常有限。清统治全国后,八旗兵役的主要形式是坐粮,包括钱、粮两部分,从征时到部分行粮。根据其兵种,八旗兵丁可分为亲军、前锋、护军、领催、马甲、步兵、炮甲、养育兵、工匠等。他们的工资数量也不同,而且有时会增加损失。
清军入关后,大量满族人口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闲散人口的生活,清政府从顺治元年底到康熙四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圈地运动(见图地令)。满洲、蒙古、汉军官兵三次分别获得233.477亩。八旗兵丁的份地为五日(一日约六亩),终清没有大变化。兵丁的大部分土地都是自己带着家人去耕种的,然后被典押出去谋生。清初规定旗民不交产,反复几次,直到光绪31年才终于取消禁令。
清统治全国后,由于八旗制度的严重束缚,八旗兵丁的生计日益拮据。八旗的生计主要是北京旗人的生活问题。康熙、雍正时业已经出现,乾隆初更加严重,引起了清统治集团的严重关注。康熙和雍正时曾多次赏银,但很快就耗尽了,于是增加了兵额,扩大了工资。雍正二年开始设立教养兵,后来改名为养育兵,给钱米。光绪时期共有27408名养育兵,清末达到29407人。乾隆时期,北京和各省驻防汉军被允许出旗为民,使其各得其生计。但直到清末,八旗生计问题才得到解决,而且陷入了贫困境地。
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清朝灭亡,八旗制度共存于296年。它是清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它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积极和进步的作用,为发展和巩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保卫边境,防止外国侵略,在满族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伴随着历史的演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制约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战斗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小。八旗制度与清朝的命运紧密相连,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落、从衰落到死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解密:清朝八旗制度是如何从崛起走向衰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