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诞生的那一刻起,福祸就相伴而生。@ 如何管理火灾也已成为一门古老的学科。目前,秋冬季节,天气干燥,是火灾隐患的高发季节。最近,全国各地都发生了大大小小的火灾,高压水枪、梯子、消防车等现代消防设备都展示了自己的力量。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社会,火灾是如何受到限制的?
当黄帝时,已经有一个部门负责火灾。《史记》说,在安排国计民生时,黄帝明确提出要适度使用火灾,并设立了专门管理火灾安全的官员,称为“火灾政治”。
在商朝,几个粮仓被烧毁,火势不小。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记载,这也是文字出现后最早的火灾记录。当商朝看到火势严重时,他制定了火灾规则。对遗弃在道路上的灰烬复燃后发生火灾的,应当处以断手处罚。
周朝规定,仲春二月,宫廷负责用火的官员要用木槌敲城里的大铃,提醒大家防火。这也是更夫喊蜡烛的由来——每年冬天,接近黄昏,街上都会传来一阵阵“寒冬腊月,蜡烛小心,水箱满满,炉子清了”的叫声。周朝禁火期间,大部分人都吃冷食,不允许做饭。春耕过后,人们不能饿着肚子工作。禁火期前,他们必须准备足够的干粮。
[img]821000[/img]
春秋战国时期,关仲表示,管理好“火”是关系到国家贫富的重大事件之一,并提出了修订火宪的意见。当时举行仪式的人需要用左手举火把,以减少明火乱动的风险。右手拿着碗随时捡灰烬,防止残火溅到地上。火灾发生者应该坐在角落里。角落不是活动的中心。他们不允许与他人打招呼、说话或唱歌,以便集中精力工作。可以说,火灾管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汉代,水火盗贼不分家,武官执金武负责统一。“金吾”是两端镀金的铜棒,对于难以管理的社会问题非常有威慑力。据《汉书》报道,西汉长安有16个街亭“每街一亭”;东汉洛阳24街有24个街亭。街亭和现在的派出所差不多,街亭里有大鼓,有房间,有广场,可以驻扎军警,大的可以容纳几千人。东汉史学家荀悦对火情的看法是“防为上,救次之,诫为下”,“防患于未然”就是从这里来的。
唐代负责火灾的组织被称为“武侯铺”,分布在城市和市场上。消防队员从10人到20人到数百人不等,在整个城市形成了火灾传播系统。大部分灭火工具都是用猪、牛、羊等动物的皮编织的袋子。据说唐以前用这些简单的工具灭火。宋代,火似乎不那么肆意,世界上第一支城市消防队诞生了,组织形式与现在的消防队非常相似。负责当地火灾禁令等事项的防火官称为厢使。当时,开封和其他地方的火灾禁令非常严格,所有的烛光都将在半夜熄灭。假如有些人半夜烧纸,一定要提前通知。灭火兵叫防角军,经过严格训练,夜间巡逻督促居民按时熄灭油灯、蜡烛等。地势高的地方有望火楼,白天黑夜不离人。一旦发生火灾,救援支队密切配合,部分救援安置受伤居民;有的抢救财产;有的运水灭火,纹丝不乱。北宋仁宗时期,有水袋、水囊、麻搭等先进的灭火工具。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太守时,升级了棚索、斧、锯、火笼、火背心等灭火装备的配置工具。
在明朝,一些城市建立了火兵,主要是为了防止敌人火灾引起的火灾和其他火灾。消防队员驻扎在城市中心或建筑密集、人流众多的地方,配有水桶、藤斗、麻搭、唧唧、竹梯、斧头、锯子等消防器具。皇帝的东西不能丢失。除沿护城河设置外,仓库还建造了绝对可靠的防火隔墙。事实上,防火隔墙是每隔7间房间空出的房间,没有门窗,里面有夯实的土壤,厚度为5米。此外,居民的白墙青瓦马头墙具有防火防风的双重作用;寺庙、祠堂等建筑屋脊上怪物嘴里的弯曲铁舌,即防雷针。
清朝对火灾的管理更加科学。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每个防火班人数不少于200人。防火班又称机桶,当时机桶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引水灭火工具。这种国产救火器,又称“水龙”,一般放在防火班人员的宿舍里,行动时便于携带。在很多清宫影视剧中,有些火势很大,让人一看就发毛。比如《孝庄秘史》里有一个镜头,火光冲天,烟雾弥漫。如果灭火工具不先进,皇家花园可能不会得到保障。同治年间,消防组织“水龙局”自发成立。清代诗人吴东发看完“水龙”表演后,写下了“数人并动枢机,呼吸纵向右转”的诗。由此可见,这种灭火工具是不寻常的!
清朝防火班超过200人,有先进的引水灭火工具机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