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明朝的户籍管理极其苛刻,但现代意义上没有“籍贯”——“籍贯”是指“役籍”,“贯”是指“乡贯”。对比方便,明代户籍可以理解为今天的户籍所在地。对大多数人来说,户籍所在地往往也是祖籍所在地和出生地。因此,一般来说,明人的地籍、地籍、地籍、地籍、地址和地址是户籍,即户籍贴纸和黄册上登记的地址。
明代严格意义上的“国籍”是“职业身份”的划分,相当于当今户籍类型中的“农业”和“非农业”,没有地理和地名意义。明代的“乡村”是原籍和祖籍,即祖先居住的地方,与一个人的出生地和居住地没有必然的联系。
[img]821112[/img]
对于明朝的科举人员来说,他们的注册地也以户籍为准。进士榜上的户籍永远不会错,错了他的进士也永远不会错。@ 无论如何记录其他史料,“进士题目名录”中的籍贯才是最重要的。根据这一点,阮大成的桐城籍无疑是毋庸置疑的。
解密:明朝地方政府是如何管理户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