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端平入洛是宋朝破坏盟约,引狼入室。由于南宋最终被蒙古元灭亡,宋蒙战争的和谐被简化为王朝更迭战争,荒谬的观点一时喧嚣。宋军进入河南会引起蒙古人,最终导致灾难。然而,这一观点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如果宋军不进入河南,蒙古人就不会来。让我们看看蒙古人是怎么做到的。
金国灭亡后(此时宋军进入中原还早着),蒙古谋臣耶律楚材向窝阔台报道了《平南之策》;谋士李实“劝他先谋犯蜀,顺流而下窥江南”。就在宋军发起端平入洛的同一个月,蒙古汗国召开了一次大型诸王大会。会上,窝阔台说:“今中原、西夏、高丽、维吾尔族都是大臣附属的,但东南角还是阻止了声教。我想练天讨,卿等为什么?大将塔察儿(木华黎之孙)回答说:“臣虽然迟钝,愿与天威作战,扫清浙淮,何劳大驾亲临意外之地!“作为一个新兴的游牧民族,强烈的扩张和掠夺野心根本不需要任何不败的联盟。入侵宋朝的计划早已是蒙古人的寺庙计算之一。
第二,是否有必要争夺中原土地?在明确了宋蒙战争不可避免的这样一个重大基本问题后,应该说端平入洛是战略上可取的。利用敌人在两次战争之间短暂的间歇,增加自己的领土,增加防御深度有什么不好?前面说过,关守河在金国人身上非常有效。就像苏德战争初期的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岸地区一样,即使你不能阻止敌人,也要做缓冲。
[img]821313[/img]
当然,就像反对派所攻击一样,战略虽然可取,但不一定正确。收复三京后如何防守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正如吴潜所说,“从潼关到清河3000多英里,需要15万兵,必须像金人一样坚韧,才能持久。”南宋既没有“15万兵”,也没有“百战如金人”。因此,“持久岁月”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如果蒙古军队没有西征,恐怕很难像金人一样“持久岁月”。
@ 宋军战斗力弱吗?宋军在战术层面没有任何错误。教科书给人的感觉是宋军很差,最多是水战和守城战,野战完全不好。这种观点已经普及了很长时间。比如宋辽二十五年战争,双方都是野战争锋,但宋军缺乏骑兵,大部分都是打败战争。再看看洛东之战,精锐的淮西军与骑射无敌的蒙古骑兵作战了几天,他们的战斗力让一直鄙视南方人(即南宋汉人)的蒙古人大吃一惊。端平入洛的关键是输在战役层面:后勤补给与诸军配合。就在灭金前一年冬天(1233年),京湖战区可以向围攻蔡州的蒙古军运30万石军粮。今年夏天,它不能给开封。它必须从两淮转移数千英里。由此可见,南宋没有协调好内部矛盾,而不是客观上的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供给不足的结果。
综上所述,宋廷可以做出两个决定:如果宋军能够协调内部矛盾,那么两淮和京湖将共同进军,确保供应,赢得三京,建设宋军的主要前沿防线,增加战略深度,延缓蒙古军队的进攻;或全力防守,巩固四川、襄樊、淮河三个防御区,建立灵活或深度防御体系,阻止蒙古铁骑南下,至少保持一半。不幸的是,南宋的高层管理人员,就像靖康之变时的北宋君臣一样,在战争、守卫和行动上都不确定。他们尝试了每一种方法,但拒绝付出很大的努力,最终吞下了苦果。不用说,在前一个决定中,战斗中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后一个决定,防守不到位,导致四川、襄樊战线在宋蒙战争开始时几乎崩溃。孟巩、余杰等人终于改变了局面。
滚滚的长江水一刻不停地向东流动。它知道人们的血很快就会染红这条河吗?也许,这对它来说已经很常见了。
解密:南宋末年如何评价[端平入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