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考古界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西汉海昏侯墓即将在江西南昌发掘。这一消息使人们对历史上只有27天的著名皇帝刘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被赶下台。所以,这位在27天的皇帝生涯中,以平均每天做40多件荒谬事情的速度,做1127件荒谬事情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种“立也匆匆,废也匆匆”的怪事会发生在立废皇帝这么大的事情上?
海昏侯真的晕到了27天做1127件荒谬的事情的地步吗?原来刘贺是西汉时期根深蒂固的刘氏子孙,他的父亲昌邑哀王刘波[bó],是汉武帝刘彻和孝武李皇后(李夫人)生的儿子,是汉武帝的第五个儿子,也是二师将军李广利的侄子。
毫不奇怪,刘贺本该在封地上过着王子的生活,但随着西汉帝国一件大事的突然发生,刘贺的命运彻底改变了,那就是公元前74年6月5日,没有留下儿子的汉昭帝突然死亡。这让当时权力下放的辅政大臣霍光措手不及。
[img]821125[/img]
霍光权衡利弊,出于政治现实的需要,他在众多刘氏后人中左选右选,与时年不到二十岁的昌邑王刘贺相恋。天上的馅饼能砸在刘贺的头上是有原因的:第一,刘贺不老不小,容易左右;第二,刘贺在刘的子孙中代不高,是霍光孙女上官太后的年轻一代,可以控制;第三,刘贺本人是个花花公子,行事没有规章制度,智力水平也不高。
[img]821126[/img]
事情解决后,刘贺兴高兴地带着200多名皇家团队成员上任。刘贺上任后,立即发现了好处。因此,在200名团队成员的帮助下,他肆意享受皇帝的生活待遇,并计划如何尽快独立行使皇帝的权力。
在霍光总结收集的刘贺1127件荒谬的事情中,最让霍光关心和无法忍受的恐怕是刘贺开始调整宫廷禁卫兵马,并命令“王翔安乐迁长乐卫尉”试图控制太后宿舍长乐宫的宿卫工作。这是控制汉帝国形式上地位最高的上官太后言行的节奏,霍光自然知道这种情况的严重后果。
可以看出,所谓的27天做1127件荒谬的事情,只是霍光希望用“定量变化可以导致定性变化”的思维,为他的废弃皇帝行为“强大”的辩护,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让霍光决心废除刘和的“荒谬”,只有一两件就足够了,声称“127件事”,只是为了弥补。
霍光通过27天的观察和众多耳目一新的报告,权衡利弊,决定采取绝对措施。当刘贺的基础不稳定时,他决定以孙女上官太后的名义废除刘贺的皇帝身份。刘贺和他的200多名团队成员没有抵抗力,因为他们采取了当机立断的措施。决定公布后,霍光亲自将刘贺送回封地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昌邑镇),保留王号(昌邑王),使刘贺食邑2000户。
然而,可以想象,刘贺之后的生活一定是在政府的严密监控下,不可能再采取任何行动,只是以昌邑王和废帝的名义过着软禁的生活。
[img]821127[/img]
刘贺被废除后的第六年,虽然霍光去世了,但新皇帝汉宣帝没有精力处理刘贺。因此,他的生活应该仍然保持在原来的状态。五年后,在元康三年,汉宣帝完全控制了局势后,他结束了刘贺的历史,谴责他成为江西省永修县今天的“海昏侯”。
[img]821128[/img]
此时,他的生活状况略有改善,但仍在秘密监督下,精神生活虽然没有追求,但原王府的物质条件可以保留,但从今天挖掘他的坟墓可以看到这些更厚的埋葬,除了家庭背景更厚,也可以显示“3000封”的税收产出,也相当可观。
1127件荒唐的事情揭示了海昏侯在27天内做的1127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