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看到“刑不上医生,礼不下普通人”。事实上,这句话只是一种误解。
“医生不能被判刑”最早来自《礼记》。《礼记》是一本关于礼仪和礼仪制度的书。虽然法律起源于“礼仪”,也有“礼仪”的例子,但《礼记》强调道德规范,这与法律不同。
《礼记》中这句话的原文是:“国君抚式,医生下之。医生抚式,士下之。礼不下普通人,刑不上医生。囚犯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靖,德车结晶。”
这是关于乘车的礼仪。大意是两辆车在路上相遇,一辆是君主,一辆是医生,医生想下车,君主不需要,拿着车前的横木,点点头,可以。同样,上级遇到下级,也是下级下车,上级扶横木点头。“礼不下普通人”是指普通人不必遵守这一规定。,人们不吃财政拨款,没必要这么严格的规范。“医生不能受到惩罚”意味着,如果医生违反了这一规定,他的水平是医生,国君不能用暴力强迫医生。那些在这个时候执行惩罚的人不应该跟随国君。
简单来说,“刑不上医生”最早与法律无关。
当然,这句话在不断引用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意思也发挥了作用。
[img]820599[/img]
可能是从写《过秦论》的贾毅开始的。渐渐地,我们现在理解这个意思已经成为主流观点。直到现代,梁启超和郭沫若也这么认为。但事实上,这一意义更多地来自于知识分子的美好愿望,或者来自于士大夫阶层对皇帝的要求和限制。
但如果你看看中国历史,你会发现刑上医生从古至今都没有断过。
最早的周公朱管叔、蔡叔、李王流放在浇水中,这是一个著名的先例。
在汉文帝时期,如果文武官员违反法律法规,他们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与普通人一样的惩罚。考虑到这些受到惩罚的高级官员的面子问题,当时的执政和执法官员提出,他们应该在惩罚高级官员时给予一些宽待。汉文帝也很高兴,并接受了这个建议。“不能惩罚医生”只是为了减少或不公开去看医生。
历史也有参考,如何把握它有多少,或者如何不公开。比如西周有一个“八辟”,后来也叫八议,意思是有八种人犯罪,要特别审议:一是议亲(皇亲)、议故(皇帝老朋友)、议贤(有德行的人)、议能(有才华的人)、议功(有功绩的人)、议贵(高官)、议勤(为国服务特别勤劳的人)。八月议宾(前朝皇帝子孙)之辟。但是,这一规定的执行并不严格,时断时续,关键在于君王的态度和心情。
再举一个例子,发生在唐朝著名的长孙无忌身上。有一天,他刚从前线作战回来,向李世民汇报了自己的工作。当他进入大厅时,他忘了摘刀,和皇帝李世民聊天。当他离开时,看门的保安发现了他。这件事本来很严重,至少也属于“十恶”中的大不敬,要知道,“十恶”是十大罪行中最严重的,十恶不赦。但为了救长孙无忌,李世民想到了“八议”,按照“八议”的标准进行划分,长孙无忌符合第七项。很快,李世民召集所有大臣一起讨论,最终罚了长孙无忌20斤铜钱,即使拉倒了。
@ 在专制社会中,还是不上医生只是君王的意愿。许多朝代,高官贵族犯罪,在处死刑时,为了照顾情绪,会采取秘密处决,或给予死亡,不在街上公开砍头。与普通犯罪分子相比,只是让你死得更好。《汉书》中的解释说,士大夫是一个有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人。如果他违法受到惩罚,那将是一种极大的耻辱。@ 虽然死得没那么丑,但足以警告世界。
关于“刑不上医生,礼不下普通人”,还有一种解释,说我们对“上下”这个词的理解本身是错误的。“上”表示尊重,“下”表示卑微。整句话的意思是“惩罚不尊重医生,礼貌不尊重普通人”。如果你不尊重医生,你可以免除惩罚,也不会因为普通人的社会地位低而被排除在文明社会之外。这种解释虽然牵强,但也符合现代法律观念。“天子犯法,与人同罪”,老虎不能吃人。吃人的老虎总有一天会遇到武松。
[医生不能被判刑]或者另有解释:不因医生的尊重而免除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