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3月,李自成的20多万农民军包围了北京。崇祯皇帝走投无路,最后在煤山上吊自杀。正当合法的皇帝和他的三个儿子都未能逃离北京,这直接导致了南方诸王争位的混乱。事实上,崇祯皇帝早在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之前,就有足够的时间南迁。然而,由于愤青官员的束缚,他们最终只能在北京等死。按照现在的说法,这已经成为爱国主义的绑架。
1、面对北方复杂的局势,崇祯皇帝计划南迁
公元1643年,孙传庭率领的明军主力全军覆没。到目前为止,明朝已经失去了最后一支机动作战力量,而李自成则在西安称帝,公开挑战明朝。1644年正月,李自成率领20多万农民军前往北京。此时,明朝主要军队只剩下两股,一股是关外吴三桂部,另一股是湖北左良玉部。左良玉是个只会跑的家伙,所以崇祯急调吴三桂的军队回到北京救援。但崇祯皇帝并没有在北京等死,他自己也有了南迁的念头。他的皇后和大臣李明瑞都建议南迁南京。南方南京明朝有一套完整的领导机构,南宋赵构没有这么辛苦的局面。而且南方的经济还没有被破坏,他们可以一直卷土重来。
[img]819809[/img]
事实上,明朝一直是北京、中都凤阳、南都南京三大首都。现在北方已经完全糜烂了,崇祯可以把北方的包袱扔给李自成。然后在南方训练军队,像明太祖一样再次北伐。从李自成后来的各种表现来看,这位流寇头子根本没有任何治国能力。李明睿为崇祯皇帝制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计划。首先,崇祯本人从北京出发,抵达淮安。然后南京兵部尚书史可带兵将崇祯皇帝带到南京,然后皇帝本人正式宣布迁都,就这样大功告成。如果放在满清君权超强的时代,皇帝当然可以一溜烟就跑。但明末不行,明末,朝中官员的意见对皇帝也很重要。
二、朝中大臣的三个原因几乎都是为了自己
崇祯皇帝在朝中抛出这个计划后,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对。愤青官员的道理十分冠冕堂皇,他们认为自古以来就没有主动放弃首都王朝。关外的吴三桂部应该调回京城与李自成决一死战,当然这是那些低级官员的看法。这些人普遍受到东林党废物的影响,盲目激进,不顾国家实际情况。那些中高级官员和那些毛头男孩有不同的看法。那些朝鲜的老板有家有业。一旦他们迁都南京,他们所有的家庭财产都会送给李自成。如果这些废物能知道李自成是什么德行,他们一定会马上逃到南京。除了自己的财产,还有自己的官位。南京与北京的机构部门完全一致,如果迁都南京,人员平白增加了一倍。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局外人,你不能做本土派。崇祯宣布南迁提案后,遭到各派反对。更有甚者,建议把王子送到南京备不可测,这显然是让崇祯在北京等死。从崇祯的角度来看,他不能把儿子送到南京。虽然他是父亲,但他也是皇帝。皇室不谈父子。为了防止唐肃宗和唐玄宗之间的悲剧重演,崇祯拒绝将王子朱慈朗送往南京。更何况北京还没到最后一刻,李自成还很远。如果北京没有失守,太子在南京另立中心呢?崇祯在位这么久,反对势力很多。就这样,两个月来,明朝的君臣们一直在互相争吵。最后,李自成包围了北京,崇祯皇帝无路可逃。
[img]819810[/img]
三、群臣没有那种家国情怀,他们完全为了自己的利益
李自成包围北京城后,守城的明朝贵族主动投降,直接导致北京城的陷落。在此之前,崇祯皇帝在太监的陪同下孤独地上了煤山上吊。后来那些无耻的官员也在自己身上贴着“顺民”二字跪迎大顺皇帝李自成进城。随后,李自成为崇祯皇帝举行了追悼会。李自成发现很少有官员真正为崇祯哭泣。他已经开始完全鄙视那些孙子。随后,李自成宣布任命官员,明朝降臣几乎挤破了脑袋。在那个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皇帝,只有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然而,这些孙子的悲剧开始上演。在此之前,崇祯皇帝只筹集了30多万的工资。在严刑拷打下,李自成很快就拿到了1200多万两银子。后来孔尚任在作品《桃花扇》中伤心地写道:“养文臣无谋,眷武夫疆场不猛。”
愤青们的一系列昏招 最终导致明帝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