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崛起后,女真族与明朝开始了长期的战争。由于指挥失误和军制糜烂,明朝军队一直败多胜少。从万历末期到崇祯中期,明军的防线一直向后撤退,最后山海关外只剩下几个据点。事实上,在崇祯时期,明朝有两次机会与后金和平。然而,崇祯的性格和文官的异常愤青思想伤害了明帝国,当时的传统教育已经完全畸形。宁屈能伸不适应明朝上国,明朝绝不向异族低头的思想伤害了明帝国。
面对皇太极封王的建议,朝中诸臣一直反对
崇祯皇帝登基后,后金大汗皇太极向年轻的崇祯皇帝发出求和信。皇太极建议双方议和,明朝封皇太极为王,明朝与后金的关系就像宋西夏一样。皇太极在信中的自称非常谦卑,一直比明朝皇帝低一级。从目前的史料来看,皇太极确实是一个野心不大的人。他做梦也没想过要进入中原,他的想法是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很多资料显示,他后来的变化基本上是在一群汉臣的鼓励下,比如范文程。更何况崇祯登基初期,虽然明帝国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几万军队似乎不太可能进入关内。接到皇太极的求和信后,崇祯把这封信交给诸臣讨论。
[img]819792[/img]
然而,正是这封信极大地刺激了明朝的诸臣。在他们眼里,当当明朝绝不能向草原部落低头。当时官员接受的都是传统教育,一直讲究所谓的中国,万国来朝。如今明朝要和一个小部落说和,这在明朝历史上还没有这样的先例。当时崇祯皇帝确实有说话和说话的打算。他的想法是先腾出手来对付农民军,然后找皇太极算账。但在诸臣的反对下,明朝最终拒绝了皇太极的求和。只有杨嗣昌在明朝诸臣中提出:“我朝抚赏是弱敌之首。但有这种见识的人太少了,最后明朝和后金之间的战争重新燃起。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皇太极的求和也是暂时的。他也是看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人,但明朝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准备力量。
二、陈新甲的议和被清算,他成了崇祯的替罪羊
1640年,明朝聚集了12万军队与清朝进行决战。但最终的结果是,12万军队全军覆没,明朝失去了进攻清朝的实力。松锦防线于1642年被清军彻底突破。就在这个致命的时候,打不死的小强李自成再次死灰复燃。此时崇祯已开始计划与关外的满清讲和,并自己全力以赴与李自成打交道。为了达成这个计划,崇祯多次与兵部尚书陈新甲商量,最后陈新甲派马绍愉为使臣到东北谈判。这一次,清朝的价格明显提高,双方关系平等,类似于宋辽。但谈判结果还是不错的,马绍愉带着这份谈判书回到北京,并交给了自己的顶级老板陈新甲。但就在这时,出了事故,陈新甲的书童误以为这封信是官员们传阅的塘报,所以大家都知道。
这个计划以前一直在秘密中进行,现在突然公之于众,诸臣们再次沸腾。那些空谈误国的人坚决反对议和,反正他们也不必再上战场了。作为此事的始作俑者,陈新甲被官员弹劾。如果陈新甲承担了所有的责任,崇祯仍然会保护他,他最多只是降职。但是陈新甲不愿意做这个冤大头,他所有的行动都是皇帝的意思。崇祯皇帝的原则是:“我自己没有错,都是百官的错。崇祯必须保证自己的完美形象,而陈新甲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的坚持最终导致了杀人之祸。陈新甲去世后,即使是那些愿意说话的官员也不敢说话,事已至此,明朝也只能和清朝打到底。
[img]819793[/img]
三、满清换人,明朝战略也发生了变化
就在崇祯杀陈新甲的第二年,皇太极突然去世。6岁的福临作为政治妥协的产物,被送上了皇帝的宝座。当然,真正的权力不在这个小屁孩手里。他身边的多尔根是决策者。与皇太极不同,多尔根一心想入主中原。就在这一年,名将孙传庭率领的明军全军覆没,到目前为止,明朝再也没有力量镇压李自成的农民军。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称帝,随后他率领20多万农民军浩浩荡荡地向北京开进。此后,明朝的愤青们也做了一系列烂事,比如阻止崇祯南迁等等。今年3月,李自成包围北京,崇祯皇帝终于上吊殉国。而那些臭不要脸的愤青官员却跪在城门里迎接李自成,把孔孟之道扔到九霄云外。
明朝愤青两次拒绝和谈,两次拒绝和谈 最终摧毁了辉煌的明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