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之一。在中国印刷术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印刷术都得到了发展。印刷的发明,在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如此,印刷的起源之争还没有停止。以活字印刷的发明为例,近年来,韩国学者一直认为,最早的活字印刷并不是中国人首先发明和使用的。这几年几乎成了公案。
近日,经过两年的专题研究,北京印刷学院的专家成功恢复了当年毕升活字印刷技术,为驳斥活字印刷不是起源于中国的论调提供了有力证据。
公案:活字印刷是否毕升发明?
据中国史料记载,北宋布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近千年。对此,北宋最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载了这一点。
[img]820554[/img]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事实上,毕生创作的水泥活字及其印本并没有流传,这也让一些研究学者怀疑毕生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有些甚至公开否认毕生发明。
据北京印刷学院专家、中国印刷博物馆研究办公室主任尹铁虎介绍,近年来,在韩国,一些研究学者强调,生活在朝鲜半岛的朝鲜人首先使用和发明了活字印刷,其基础是几年前在法国发现的铜活字印刷,属于他们早期使用的金属活字。一些韩国学者认为,毕升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只是一个想法,没有付诸实践。朝鲜半岛应该有真正的活字印刷源头。
尹铁虎介绍,中国最早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见《梦溪笔谈》。事实上,在此之前,雕版印刷肯定出现得更早。今天出土的实物证实了这一点。目前公认的图文雕版印刷精品是公元868年的《金刚经》,也是中国雕版印刷的大师,堪称精品。雕版印刷的直接产物之一是活字印刷的出现。
据报道,韩国学者在法国发现了一本377年的上下卷铜活字印本。但中国专家普遍认为,活字印刷在中国的历史比这更早。近年来,韩国学者开始强调,由于印刷直接带动了世界文明,出于民族自尊,这项发明属于朝鲜人。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对这项研究的力度不够,中国人和朝鲜人一直在发明活字印刷,缺乏更清晰、更有力的学术反应。
生产活字印刷过程的成功再现
为此,北京印刷学院印刷包装工程学院研究小组作为北京市教委的研究课题,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成功完成了毕盛泥活字印刷实证研究,用事实驳斥了外国学者的质疑。
研究小组组长、中国印刷博物馆研究办公室主任尹铁虎介绍,一些国内学者对水泥活印刷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研究重点或工艺方法的差异和局限性,未能完全恢复原工艺和技术,更不用说恢复原工艺流程图了。毕生活字印刷的概念仍处于梦溪笔谈阶段。
为了再现当年毕升字的技术流程,在北京市教委的资助下,北京印刷学院研究小组采用了工程研究模式,重点对毕升活字印刷技术和技术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探讨和研究。经过反复的实验、分析和总结,各工艺环节提取了科学数据,并根据毕升原法成功开发了3000多个胶泥活字,《毕升活字版印证研究》印制了具有纪念、收藏和研究价值的经折装宣纸印本;这是近千年来第一次看到毕升工艺流程图。为帮助今天的人们生动生动地了解毕升泥活字印刷,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img]820555[/img]
专家介绍,为了形象再现活字印刷过程,研究小组从北京大兴黄村普通粘土作为活字印刷工具,通过传统加工方法练习纯、精致的泥浆,不含任何添加剂,并聘请延庆农民逐一手工雕刻单泥活字,分批延庆盆窑传统闷窑烧结800℃。经过北京荣宝斋、化工部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等单位的专业测试和印刷测试,研究小组烧制的泥活字吸水率和压缩强度可满足正常印刷要求,无“易碎”问题。
北宋著名文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详细记载了毕升发明的活字版及其工艺概况。根据沈括的记载,我们了解了活字版发明的全部情况,即北宋庆历(1041-1048年),毕升发明了活字版。他的活字是用水泥做的,烧了就坚固了。
活字是片状的。排版前,将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在铁板上。排版活字后,加热铁板,然后用平板压字面,使所有活字粘在铁板上,确保字面光滑,有利于印刷。
印刷后,将活字退回原处,以便下次使用。为了提高效率,可以交替使用两块铁板。由此可见,毕生发明的活字版技术齐全。
尹铁虎先生介绍,后来,研究小组的专家从科学原理、生产实践和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毕升泥活字的高度约为1cm,不得小于0.5cm或大于1.5cm。因此,研究小组开发的泥活字主要有两种规格:1.2cm高度和0.6cm高度;@ 粘药松香、蜂蜡、纸灰用于毕升泥活字排版。经研究小组试验,粘药用量比例合理,固版和拆版效果都很好,粘着力也不差。
此前,韩国学者在质疑这一发明时所说的“常使活字掉下来”,实际上是因为使用了不良的配药,或者固版使用的粘药与毕升原法不同。
结论:活字印刷确集智慧大成
尹铁虎介绍,活字版的发明是印刷史上又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不仅继承了雕刻印刷的一些传统,而且创造了新的印刷技术。活字版发明后,有泥活字版、木活字和金属活字。
据报道,韩国学者一直强调,他们的金属活字本《白云和尚抄佛指心体节》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本。事实上,许多关键技术环节都使用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的毕升方法、王震在《活字印书法》中使用的工艺流程,以及金健在《武英殿聚珍版》中使用的工艺流程。
然而,韩国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重视确实值得深入思考,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印刷纠纷:韩国为什么称中国未发明活字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