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期,王坚的灭楚之战非常值得一提。从这场战争中,你可以看到王坚作为帅才的大格局眼光和老兵的非凡策略。
公前224年,秦王决定发动灭楚之战。鉴于秦王同时问李信和王坚需要多少兵力,李信回答说“20万就够了”,而王坚回答说“60万就够了”。在秦王看来,王坚应该真的老了,无能为力,所以他把20万秦军交给了李信,去灭楚。
应该说,李欣仍然有两把刷子,带领20万军队,士兵分为两条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很快就攻占了营都。但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被楚将军项燕以深入的战术击败,秦军被迫返回秦国。
秦王别无选择,只能让王坚再次出征,并同意了王坚坚持的60万军队的兵力要求。
所以一个问题来了,王坚为什么要用60万大军出征灭楚?
站在王坚的立场和角度,熟悉兵书,总结“长平之战”的经验教训,观察楚国的国情。
这场战争的关键是实现战略目标——摧毁楚国,摧毁楚国的前提是歼灭或彻底摧毁楚军。楚军在哪里?楚军封君制分散在楚国各地,灭亡楚军的前提是让楚军集中起来。那么楚军怎么集中呢?只有一种方法——重兵压力,军队越多越好。这样,楚军在完成军队集结和重兵压力的同时,也会完成集结,前来应战。为歼灭和击败楚军创造有利条件。
[img]819737[/img]
(图)秦灭六国战争示意图
果然,王坚带领60万大军到达楚境后,楚军40万大军同时集结到达,秦楚两军指挥官的心理战开始打响。
首先说秦军,王坚的心理有必胜的信念,但没有必胜的把握。(这很正常,战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人在战前有必胜的把握,只能随机适应)情况对秦军不好。由李信所赐,秦军新败,逃回的秦军将失败的阴影传递给全军,王坚此时最重要的是扎住阵脚,稳定军心。想想对面士气旺盛的楚军,王坚希望对方此时最好不要发动进攻。
楚军带着战胜的威望,正准备再次与秦军作战。不幸的是,主将项燕没有通过武器,被秦军的人数和势头吓坏了。他一时不敢轻举妄动。(项燕不知道,如果他在这个时候发动进攻,楚军至少有60%的人肯定会被打败。自古以来,战争以士为主,士气第一。这个时候,他什么时候不打架?)
在一年的对抗中,战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年后,当王健问他的下属士兵在做什么时,当他得到答案时,他们都在扔石头玩。王健明白,秦军已经完全走出了失败的阴影,这样的军队只要稍微认真一点就可以使用。
楚军这边项燕的判断完全失误,一开始项燕对秦军的人数和气势都很震惊,按兵不动,耽误了战机。经过一年的对抗,他怀疑秦军重兵压境的目的。他判断秦军可能不是来和楚决战的,但战败后,他担心楚军的报复,所以重兵聚集在边境。不应该有战争(这个判断看似有道理,但秦军在主动撤退之前要警惕12万。)另一方面,楚军的后勤供应也可能出现问题,项燕决定全军撤退。王坚趁楚军东撤的机会,全军出击,楚军战败。(避其锋芒,击其惰归)
[img]819738[/img]
(图)李信,生卒年未知,字有成,槐里(今陕西咸阳兴平东)人
有了王坚的成功案例,让我们回顾一下李信战败的原因。
第一,李信在器宇和格局上输了。
虽然他在与王健的军事战斗中取得了成就,但李欣毕竟只是一名勇敢的将军。他所有的经历都是在前线领导和冲锋。他不明白他的胜利基础是在三军指挥官的战略之间,只是整个战争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第二,李信输在骄傲轻敌上。
在李信看来,只要两支军队冲进,攻占楚国都城营都的战争就结束了。谁不知道,即使他的两支大军攻占了营都,只要楚国的贵族和楚军将军逃走,他们也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完成军队集结,实力依然存在。不但不能打败楚军,反而激发了楚军复仇决战的心(想想《亮剑》中的李云龙,你就会明白他绝对是日本人头疼的角色)。楚军的散兵游勇将对秦军漫长的后勤补给线构成重大现实威胁。秦军的战败是合理的。
为什么秦朝猛将王坚灭楚不向赢政要兵6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