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39年,北凉高僧玄高和尚被拓跋涛邀请平成,并被重用为王子拓跋晃的老师。
拓跋晃北魏太武帝拓跋韬的长子,四岁时被立为皇太子,尊祖制母被赐死。由于拓跋韬与窦氏的深厚感情,拓跋晃被窦氏照顾。此时,窦氏已被提升为太后,是北魏后宫的第一人。
65岁的窦太后本来就是诚信佛教的,玄高僧入住平城后,窦太后带着孙子拓跋晃来虔诚听讲是必然的。
可以想象,玄高的能力在这里也很迷人,也就是说,在那之后,拓跋晃实际上崇拜玄高学习佛教,可以说拓跋晃实际上是在佛教的影响下长大的,你可以想象佛陀在他心中的地位。
然而,早在一年前,拓跋韬攻打北凉时,就出现了兵源不断的问题。
人类学家周一兵曾经谈到过这个问题:“在拓跋涛时期,战争还没有平息下来。他需要大量的人和士兵。他到什么程度?到了就没人来服兵役了,也没人出兵役,税收也不够,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安全。”
于是拓跋韬紧急发布诏令: 五十岁以下的和尚都还庸俗。
然而,一年后,北凉已灭,世界已初定。也许拓跋涛迎接玄高的行动鼓励了人民。从那以后,民间佛教侍者不减反增,后宫对佛教的礼貌更加虔诚,这让拓跋涛无奈。
[img]819237[/img]
随着寺庙的增多,教徒们蜂拥而至,一定有好人和坏人。据记载,佛教进入中原后,也吸收了预言和纬度理论,抽签和占卜变得神秘。显然,佛教徒的这些行为直接损害了新天师道领袖寇谦之的利益。
此外,精通儒家思想的崔浩一直被拓跋涛安排为王子的老师。然而,在玄高迎来平城后,王子拓跋晃对佛教越来越虔诚,从而远离儒家经典,这也意味着佛教与崔浩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
拓跋涛、崔浩、寇谦三个身份不同的人,此时此刻利益趋同,从而达成共识,三个人在默契中做出了决定。
公元440年,拓跋涛将道教定为北魏国教,改名为“太平真君”。《释老志》记载,太平真君三年,也就是公元442春季正月初七,拓跋涛备法驾驶,绿旗前往道坛正式接受道教符录。然后在太平真君四年,也就是公元443年,拓跋韬可能是为了让自己名正言顺,特派使者李敞向北去大鲜卑山寻找拓跋鲜卑的祖籍。
今年,拓跋涛在江南刘宋开战。此外,大鲜卑山路途遥远,北魏南部边境战争未息。拓跋涛本人没有回到祖先的栖息地。
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在长江以北混战,长江以南是东晋家族的主导地位。公元420年,刘裕篡位取代东晋政权,改名为宋,历史上被称为刘宋政权。
此后,北魏拓跋嗣多次征服刘宋,但各有胜负并不顺利。直到拓跋韬时代到来,北方才做出了决定。刘宋感到压力翻了一番,于是他开始积极规划随时可能到来的与拓跋韬的决战。
使者从大鲜卑山嘎仙洞回来的第二年,即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拓跋韬命太子拓跋晃行监国执政,崔浩等人协助。
这一安排显然和拓跋嗣时代一模一样,拓跋韬想腾出手,专心向南用兵。
但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民间征兵出了大问题。据《佛祖统记》记载,此时北魏寺庙已达3万座,僧人达200万。据《魏书·地形志》记载,北魏全国人口约1100万至2000万。如果去掉一半的女性,然后去掉老人、年轻人、病人和残疾人,但有200万人不纳税,不服兵役的精英们正在享受崇拜。这种情况对一个站在战争边缘的国家来说是多么危险。
拓跋涛意识到这种情况很生气,并下令告诉世界:“佛教徒,利用西方虚伪的东西,充满了邪恶。从现在开始,如果他们私下饲养和尚和巫师,他们将被送往政府,而不是储蓄。今年2月15日,如果过期,巫师和僧侣将被杀,主人将被杀。”
这一严厉的命令表明,拓跋涛对佛教的耐心正在无情地流失。在北魏都城平城,到处都可以看到僧侣被士兵拦住,被迫还庸俗。
可以推断,对于那些只想逃避税收的人来说,这只是一件改变生活方式的小事。但对于那些虔诚地向佛陀致敬的人来说,这无异于一场精神破坏的磨难。
然而,当时的和尚们还没有意识到这场磨难才刚刚开始,真正的恐怖还没有开始。
解密:为什么北魏占据北方大片土地,难以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