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都有愤青,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愤青对国家战略绝对没有好处。宋朝愤青在南北两宋时期反复犯战略错误。北宋首先是连金灭辽,到了南宋又成了连蒙灭金。这种反复的战略失误也是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明朝也不例外。与宋朝前辈相比,明朝的愤青做事更好。尤其是那些东林党清流,他们做了所有的坏事。南明政权最大的战略失误是联虏平寇,这导致了南明后来的一系列被动。
[img]818871[/img]
一、崇祯皇帝煤山殉国,弘光政权选择联虏平寇
1644年,自封为大顺皇帝的李自成率领20万农民军包围北京。崇祯皇帝选择在煤山上吊自杀,无法退却。但李自成并没有在北京站稳脚跟,他在北京的一系列倒行逆施,导致了北京的怨声载道。在吴三桂的指导下,多尔贡率领八旗主力入关。在山海关之战中,李自成大败,伤亡超过15万人。此后,李自成狼狈撤离北京,逃回山西。崇祯皇帝殉国的消息传到南京,南京群臣在恐慌之后,拥立福王朱由松登基称帝。得知李自成战败后,南明方面非常高兴,还派使臣到北京表示祝贺。但是对于刚入主北京的满清来说,没有任何防范措施。这就是多尔根想看到的,他一再麻痹南明。
[img]818872[/img]
南明派使臣到北京谈判,面对刚刚进入北京的多尔根。南明方面的价格是:以黄河为界,黄河以北地区归满清所有。也就是说,即使是明帝国的京师北京,南明方面也不想要。与此同时,南明使臣向多尔根提出了共同攻击李自成的请求,即后来的联俘平寇政策。多尔根将自己的主要敌人定为李自成,他命令清军主力两路进攻李自成最后的根据地陕西。此时,河南和山东虽然名义上也是李自成的地盘,但实际上却是无政府地区。南明最好的策略是进入河南和山东,以黄河为第一防线,使自己处于进攻、撤退和防守的有利地位。但南明居然选择了观望,西南地区的明军主动攻击李自成,也取得了一些胜利。
[img]818873[/img]
二、由于最初的战略失误,导致了一系列被动
清军在陕西击败李自成后,南明的态度是痛打落水狗。两湖地区明军准备技工李自成残部,但事故发生,李自成死在一群地方武装部队手中。李自成死后,他剩下的20多万农民军立即分崩离析,一部分投降了清廷,另一部分投降了南明。李自成的实力崩溃后,清廷立即开始转身攻打南明。这时,南明终于明白了情况,但为时已晚。江淮四镇先后投降,史可法战死扬州,随后清军攻克南京。由于这一系列政权的战略错误,南明宏光政权宣告灭亡,导致后来几个政权的连续性被动。福建隆武政权成立后,隆武皇帝提出了联合农民军残部的主张。但是这个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隆武皇帝就死在汀州了。
[img]818874[/img]
虽然鲁王政权和绍武政权之后也出现了,但这两个政权的管辖范围非常有限,政权处于最前沿,根本无法有效调动力量。最后,这项重任落在了桂王朱由锤的头上。客观来说,朱由锤不适合乱世当皇帝,他的水平是守城之主。但当时他别无选择,最后他登基称帝,这是南明最后的永历政权。朱由锤登基后,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与原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达成和解。这些人开始为南明效力。正是有了这些有生力量的加入,永历政权才存在了近16年。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是李定国,他是一位堪比徐达的名将。在与清军的反复较量中,他多次击败清廷将军。
[img]818875[/img]
三、无用的忠臣和有用的恶棍反复出现
南明历史上,有一个矛盾反复出现,那就是有用的恶棍和无用的忠臣。南明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如何腾蛟、曲式乐等,这是谁也无法磨灭的。但他们的能力非常有限,由于何腾蛟的失误导致湖南全境失守。瞿的错误政策导致了广西大部分地区的失败。最后,李定国在收复广西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尼堪和孔有德被李定国杀死。但此时南明内部出现了问题,孙可望嫉妒李定国,两人发生了内讧。战败后,孙可望投降清廷,孙可望对南明的部署了如指掌。最后,李定国一个人无法回天,清军南下几路。永历皇帝朱由锤逃到缅甸,缅甸怕清廷武力,把朱由锤交给了吴三桂。1662年,南明最后一任皇帝朱由锤被吴三桂杀害,南明政权宣布皇帝灭亡。
战略失败严重 南明五位皇帝无法力挽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