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到1964年湘军征服天京,这项运动已经折腾了14年。不要以为农民起义是好事。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清朝总人口减少了6000多万。虽然这项运动只持续了14年,但中国古代王朝的所有缺点都出现在这一政权中。客观地说,当时中国需要的不是洪秀全或朱元璋,而是华盛顿或拿破仑(1787宪法和法典)。那么洪秀全这个人到底靠什么煽动了这么多人,又通过什么在两年内创造了太平天国呢?
[img]819192[/img]
一、农民起义背景深厚,洪秀全有自己的考虑
历代农民起义的原因几乎一致,无非是朝廷敲骨吸髓的压榨。由于各国对中国疯狂倾销鸦片,造成大量白银外流。每年有1000万两银流出国外,造成银贵铜贱的恶性循环。但朝廷征税是以白银为基准的,人们要把手中的铜钱换成白银,才能缴税。但是白银和铜钱的兑换率增加了好几倍,换句话说,人们要花比以前多几倍的价格来兑换白银。虽然表面上看,清廷并没有增加人民的负担,但实际上人民的负担却成倍增加。在那些比较富裕的地区,人民的情况稍好一些。但在西南耕地较少的地区,人们已经苦不堪言。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10年,清朝爆发了100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
洪秀全选择广西地区有自己的考虑,最初洪秀全选择在广东地区传教。但是广东比较富裕,生活压力也没那么大,社会矛盾也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尖锐。此外,广东是朝廷的重要纳税场所。这个地区有很多军队部署,发动起义也没那么容易。最后一点是广东的文化教育问题。这个地区接触西方文明比较早,洪秀全的那套根本骗不了多少人。考虑到这些考虑,洪秀全选择了广西的山区。耕地少,税重,社会矛盾尖锐。而且这个地区的人民文化水平比较低,洪秀全这个半吊子神棍在这里很有市场。就这样,洪秀全对上帝的崇拜越来越大。当清廷注意到这一点时,它已经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
[img]819193[/img]
二、绿营兵的无能和流寇式的进步,最终遍布南方
洪秀全发动起义时,身边只有2万兵力,广西也有2万清军。但清军显然不愿出力,一方拼命,另一方逃命,清军自然是大败亏损。后来,清廷聚集了附近省份的军队进行围攻和拦截,但此时出现了一个问题。清军包围起义军后,没有人愿意主动进攻太平军,每个人都想保持自己的实力。看到这一点后,洪秀全和杨秀清进行了突破,而那些清廷官员的态度是,这些长发离开了自己的领土,没有自己的东西。洪秀全的太平军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最终有能力攻击重要城市。太平军在湖南战场上两次围攻省会长沙。尽管最终未能赢得长沙,但却引起了清廷的震动。
[img]819194[/img]
曾国藩客观分析了洪秀全为什么能聚集这么多人:“民无粮从贼,贼无粮成流贼。“太平军的行军方式与200年前的李自成完全相同。到达一个地区后,他们强迫当地人民继续前进,所以他们越来越大。但民间疾苦普遍,这又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1853年初,太平军占领了湖北省会武昌,洪秀全能够指挥50多万部队。随后他们顺江而下,一路攻破安庆、芜湖,最终占领了东南政治经济中心南京。洪秀全占领南京后,开始正式与北京咸丰皇帝分庭抗礼。南京的失败也意味着清廷失去了东南地区的肥肉,长江的航道运输被迫中断。
[img]819195[/img]
三、西征和北伐只是昙花一现
洪秀全在南京站稳脚跟后,竟然异想天开地派出了2万多人进行北伐。这样的北伐注定不会成功,一年多后,北伐军全军覆没。与北伐同时展开的还有西征,西征军击败了曾国藩刚刚组建的湘军,太平天国的势力达到了顶峰。但中国的农民起义从未摆脱过一个怪圈,那就是内讧。从农民起义的鼻祖陈胜、吴光到明末的李自成,再到天京杀王,一直都是这种美德。更何况从当时的制度来看,太平天国并不比满清王朝强多少。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疯狂地给下属封王,最终达到2000多个王(比苏联将军多)。在早期阶段,至高无上的王爷在后期一文不值,被太平天国捧上天的《资政新篇》,其实根本就是瞎折腾。如果你仔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它是一本前后逻辑颠倒的书,无法实现。
不到2年时间 洪秀全如何一步步打造太平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