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月19日电(记者)
宋玉生)19日,“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题讲座”在北京举行。海昏侯墓的考古工作进展到了哪一步?下一步还有哪些计划?讲座结束后,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杨军接受了中新网记者的独家采访。
考古进展:文物正在进行更精细的挖掘和处理
16日,“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公布,其中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备受关注。此前,海昏侯墓的棺材考古也进入了后期清理阶段。考古学家发现了保存完好的牙齿,并在刘贺的腹部发现了未消化的食物。
目前海昏侯墓的考古工作进展到了哪一步?杨军说,目前的考古工作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野外,另一部分在室内。
野外工作主要是更精细的挖掘。他告诉记者,虽然海昏侯墓的主墓已经被挖掘出来,但主墓下的棺材底板应该被提取出来,并对棺材板进行特殊的脱水保护。”拆除棺材底板后,我们应该继续在棺材底板下挖掘,以了解当时墓的建设过程。此外,我们还应该更仔细地挖掘墓地中的其他建筑遗迹。”
室内考古部分主要用于出土文物的处理。”(本部分)的主要工作是清理、分析和测试我们提取的文物,最后进行保护。同时,已提取的主棺材在实验室进行考古学。目前,各种工作进展非常顺利。现在,竹简已经剥离了大部分,有5000多个。”
[img]819217[/img]
他说,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进展“非常缓慢”。“例如,在实验室挖掘和清理内棺时,我们应该测试提取的任何文物上的所有残留物。测试结果出来后,我们可以知道它是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案来清理和保护它。除了提取,我们还需要进行三维扫描、延迟摄影等记录。@ 虽然提取量不大,但是很慢。
未来计划:配合文物本体保护和展示规划,打造文化创意产品
@ 杨军还向记者介绍了海昏侯墓考古工作的下一个计划。他说:“下一步是通过室内外挖掘和清理,配合现场文物的保护规划和展示规划。”
在当天的讲座中,杨军还谈到了之前备受关注的“孔子屏幕”。他指出,这件文物以前被认为是“屏幕”,但现在它似乎是一面“镜子”。“你为什么这么说?它有一面镜子,写着文物是如何建造的。我们认为铜板是屏幕后面的支撑板,但现在看来铜板是一面镜子。”
杨军还透露:“这副‘衣镜’是海昏侯墓中一个独特的文化因素,上面有孔子及其弟子的肖像,包括孔子的生活故事。对于这样的衣镜,江西准备把它打造成文化创意产品。”
谈“公共考古”:考古学要走向大众
虽然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已经五年了,但公众对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记忆大多只有半年左右。正是在过去的六个月里,这座西汉墓地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直到2015年底。
对此,杨军表示,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信息量太大,待保护和修复的文物数量极大。“海昏侯墓的发掘报告,包括相关研究成果,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他认为,只有这样一步一步地挖掘和清理文物,“基本上才能有更好的解释”。
谈到公众对海昏侯墓的关注,杨军认为这是“一种有益的公共考古实践”。他说,这次考古向公众展示了这次考古,通过向媒体开放探索中的重要节点,展示文物
他说:“考古学应该走向公众,让公众有知情权和参与权,最终使公众能够加强对我们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海昏侯墓考古进展如何? 真相曝光[孔子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