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咬金的三把斧头真的欺骗了很多人。人们记得程咬金的是斧头,而不是马。从这个角度来看,浪漫小说的发展历史有时是对民间公众的欺骗历史。
程咬金是《说唐》、隋唐演义等演义小说中的著名人物。这种直截了当、粗中有细的祝福将使用的武器是一把斧头。他的三把斧头决定瓦岗的故事被后人津津乐道。“程咬金三板斧”已成为人们口中的一句谚语。它被用来比喻,只要一开始有很大的势头和独特的技巧,它就会有很好的效果。然而,演义毕竟不是正史,很多情节都是虚构或夸张的。
程咬金(593-665),历史上确实有其人,他是济州东阿人,原名咬金,后来更名为知节,唐朝将军,封卢国公,凌烟阁二十四英雄之一。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唐林德二年二月七日,享年七十二岁。从演义上说,他活了一百多岁,其中有很多虚构的嫌疑,他的斧头更令人难以置信。真正的程咬金在战争中使用的是什么武器,只能从新旧唐书中找到答案,这才是最可信的。
[img]817483[/img]
后晋《旧唐书》卷72程知节列传记载:“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也。少骁勇,善用马匹。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卷一卷〇三程知节列传记载:“善马瘦”。至于程咬金是怎么用马瘦这种武器的,史料里没有细节,反而记载了他在战斗中受伤挂彩,“刺过”、折断它的身体,拯救危险的过程。但《旧唐书》和《新唐书》都对程咬金用斧头一事,只字未提。几句新旧唐书的话就足以证明程咬金战场上得心应手的武器其实是马瘦,而不是斧头。
那么,马是什么样的古代武器呢?汉代刘熙的《释名·释兵》说:“矛长八尺,马上持,说俏俏就杀。”。汉代的马有八英尺长,后来被称为“张八蛇矛”。南朝梁简文帝的《马》:“马为用,虽然不是古法,现代相传,略以成艺。”
从历史资料来看,古代的冷兵器是从矛和棍子演变而来的。它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笨重,多用于大力士。它是用硬木做成的,分为两部分:手柄和手柄。手柄一般长六英尺。手柄是圆锤形的,有的头上有钉子,有的手柄尾端有。其主要技术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
在古代小说演义中,为什么要用马瘦的程咬金用斧头?这与小说作者刻画人物特征的意图和需要密不可分。俗话说,人是衣服,马是鞍。要突出人物的个性,不仅要注重内在气质,还要注重外在形象。在小说中,程咬金是一个性格直爽、粗中有细、容易惹事、占山为王的混世魔王形象。要突出这样的人物特征,他手里的武器一定要响应。马有点温柔。只有斧头才能衬托出程咬金粗犷豪迈的鲁莽形象。
[img]817484[/img]
在古代的十八般武器中,虽然瘦斧属于重兵器,但斧头更重、更大、更致命,舞动时更有劈山开岭、吞山吞山的威武气势。回顾各种浪漫小说,使用斧头的角色大多是满脸胡须、露出胸毛、暴露眼睛、粗犷豪放、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威严杀手,这在中国人心目中留下了公众的印象。古代演义小说的作者用斧头取代了程咬金手中的蛇矛,这不仅显示了他粗暴勇敢的形象,而且很容易被公众接受。
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演义小说的作者把历史人物塑造得面目全非并不少见,程咬金也不例外。他原本是一个世家大族,但在小说中却成了一个逃荒抢劫的穷光蛋。这种翻天覆地的颠覆性改编可以做出来,更不用说一把没有牙齿的斧头了?然而,这个人物的虚构真的欺骗了很多人。人们记得程咬金的斧头,而不是马瘦。从这个角度来看,浪漫小说的发展史有时也是对民间大众的欺骗史。
程咬金[三板斧]背后的谎言:陈咬金出生在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