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市政府的工作安排中,特别提到要加强对“三山五园”的保护。颐和园作为五园之首,文化内涵丰富,一直是最受欢迎的景点。去过颐和园的游客,在乐寿堂前(慈禧宿舍)的院子里,会看到一块巨石横卧在汉白玉座上,上面写着乾隆皇帝的“青芝秀”。石围栏外的标志牌上,赫然写着它俗称“败家石”。为什么一块石头这么俗称?
明朝著名书画家米万钟被称为“败家石”。米万钟通常喜欢收集奇石。有一天,米万钟在房山发现了一块巨石。他准备把它运到海淀区的私人花园:勺子花园。石头太大了,米万钟运到良乡时几乎破产了,就在这时,魏忠贤执掌朝廷,米万钟被陷害。米万钟不得不把石头放在良乡,米万钟的曲折经历,后人称之为“败家石”。后来,清朝乾隆皇帝发现了这块巨石,并把它搬到了颐和园。
米万钟出生于1570年。他是明朝著名的诗人、书画家,曾任太仆少卿、江西按察使,有《澄丹堂文集》、《澄丹堂诗集》、《篆隶考伪》等书。他有一个更有名的祖先,那就是北宋书画家米霏。米万钟书法继承了米霏的魅力,被称为“万钟行草得南宫家法”。他的书法不仅有米菲的书法意义,而且迂回、平静、垂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成就与同时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同名,享有“南东北米”的美誉。
在“南东北米”时代,米万钟不仅以书画闻名,还有“米家有四奇”的说法:米家、米家石、米家灯、米家童。“败家石”是米万钟收藏的众多奇石之一,但这块巨石的经历相当奇特,堪称沧桑。
[img]818389[/img]
“败家石”是米万钟在房山发现的一块巨大的奇石。米万钟在《石出山记》中记载:“房山有石,长三丈,广七尺,色青而润,欲致之勺园,只到良乡,工力竭而止。米万钟在房山岩麓发现了这块奇石,这块石头“首仰而俯,足而敛,卓之则青而润,敲之则声清而越”。他决心把这块石头运回他在海淀区的私人花园勺子花园,所以他做了几轮车,拖着40匹马,数百名夫妇,花了七天时间把巨石拖出山,然后开车五天到达家乡。这时,米万钟几乎耗尽了家财,再也没有余力把巨石运回勺园。@ 米万钟因拒绝附反,被魏忠贤陷害罢官,更无法运回巨石。但他并没有放弃。他为大石头盖了一间草房,严格地保护了它,并雇人在这里守卫它,以便将来再次运输。他还写了一篇《石出山记》,记录了这件事的始末。米万钟和巨石的故事传遍了北京,这些曲折的经历,巨石被世人称为“败家石”。他的好朋友薛冈用大石的语气写了一本《戏代石报》,而米万钟则回复了一本《答石见报》,韵味深长,一时传开。
明末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苏州)诗人葛一龙(字振甫)也去良乡观赏这块“败家石”,写了一首《观米仲诏勺园移奇石歌》:塔青村北野草荒,草间突兀孤云苍。欲不行气若郁,雨天无光。米家凿山出云,百步千人移数日。在此犹豫不肯之前,秦鞭无计楚力。火木纵横倒一林,相对于年深的枕借。或者天手妙神用,或者眷山只萌故心。从之言匕首开始,什么时候得渡浑河水?岭崖空洞宿阴霆,鲸背鳌簪立奇鬼。主人好礼尊石公,神物也不甘牢笼。不如这棵树高阁,居住日对飞来峰。
在良乡沉睡了100多年后,“败家石”被前往西陵祭祖的清朝乾隆皇帝发现。看到这块巨石突兀雄伟,顿生喜爱之心,也称赞米万钟眼力超群,便降旨将巨石运回正在修建的青衣园乐寿堂。当时乐寿堂正门“水木自亲”刚建好,就拆墙破门,把巨石放在楼前庭院南部中间,就像门前的一堵影墙。乾隆皇帝将这块石头命名为“青芝秀”,并在巨石上吟诗御题,两旁题刻“莲秀”和“玉英”。乾隆皇帝还命令协办大学士王由敦、近臣蒋溥、钱陈群等题诗刻书,使这块灵秀巨石具有皇家风格。
这块房山巨石,由米万钟发现,乾隆运回海淀,仍然完好地躺在颐和园乐寿堂院子里的海浪石座上,供数百万人观赏。它已成为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奇石之一。
需要补充的是,米万钟在房山发现并搬运“青芝秀”时,还发现了一块重约20吨的小巨石,精致透明,也是一块奇石。同样的原因,也被搁置在良乡。清朝乾隆皇帝将青芝秀运至清艺园,同时将另一块巨石运至圆明园,放在福海东南角“独特洞天”(即秀清村)河北岸赏斋前。皇家题目命名为“青云片”石,称青芝秀为“大青”,青云片为“小青”。
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后,青云片石安然无恙。青云片石于1927年春运至中山公园。当时用车运青云片巨石时,人们把三辆运料车绑在一起,用三十二头骡子和三十多个壮汉拖走。几十英里的路走了七天七夜。后来,青云片石被放置在中山公园的雨轩前。现在这块青云片石还在原处,只是刻在石头上的诗,经过200多年的风化,有些模糊。
解密:颐和园的巨石怎么会被称为败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