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现在的“私倒”或“暗倒”招生指标不同,由于是“官倒”,明朝的招生指标交易非常透明,实行“全国统一价”。那么,当时上大学要花多少钱呢?根据《明史食品志二》的数据,景泰时期(公元1449-1457年)最高的800石米,最低的300石米。成化年(公元1464-1487年),稳定在100石米。以上价格有“学籍”。如果你不在乎学籍,你可以享受“优惠价格”,只要听学生镀金,或者换班生或辍学生。以明英宗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的标准为例,每个指标需要支付20匹马。
景泰时期的赞助费是最高的,800石米的标准是怎么定的?原来这是“买方”主动出价。山东省临清县、吴明等几名在县学习(类似于县重点中学或地方专科学校)的学生想要“晋升”(可能是这个意思),提出愿意支付800石米,寻求进入国家监督学习的机会。山东省主管官员将此情况上报朝廷后,获得皇帝特别批准,因此“米八百石”成为标准。然而,仍然很少有人能支付或愿意支付800石赞助费。后来,为了吸引考生,扩大学生,它继续下降。当时这样的入学赞助费算不算高?看下面的分析,就会明白。
除了教育领域,明朝乱收费的司法方面也很差。据《明史食品志二》记载,朱祁钰的父亲朱瞻基(明宣宗)当皇帝时可以花钱赎罪。市场是普通死刑犯免死,需要60石米;流放的囚犯需要40石米。通过简单的比较可以看出,明朝花钱上大学的成本要高于“捞人”的成本,按照“米百石”的低标准,也要高出40石。明代米1石等于120明斤,100石等于12000明斤。明斤比现代斤重,大约1-1.18,这样换算,明代100石米就是现代14160斤。
[img]818191[/img]
从目前(2012年2月中旬)普通大米每斤零售价2.50元的市场来看,明朝100石米可以卖35400元;即使按最高赞助费800石米计算,也只有28.32万元。从表面上看,明朝“花钱上大学”的花费并不多,但古代父母的压力还是相当大的。当时正常情况下,单季稻1亩产量只有2石左右,不到300斤,一斤米只能产0.7-0.8斤米;现在每亩产量已经达到1500斤,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则创造了每亩产量1800斤。
根据洪武20年9月设定的工资标准,相当于省部级高级官员的二级成员。年薪为576至732石米。如果支付800石赞助费,明代“省委书记”的年薪不够;如果是100石米,很容易买到5到7个招生指标。相当于今天县级干部的七级官员,年薪84-90石米。如果他们支付800石的赞助费,明朝的“县委书记”将花费大约10年的工资收入,让他们的孩子成为国家重点大学的大学生;即使是100块石头也需要使用近一年的工资收入。如果是普通家庭的孩子,面对“米百石”的赞助费,想都别想,能读个私塾认几个字,已经烧高香了。
正如买卖官员不断一样,中国古代历代或多或少都出售了入学名额和资格。在清朝,转售“招生指标”已成为一种制度。书面语言被称为“捐赠”,教育费用比明朝更高!
回到明朝当才子:明朝买个国子监[大学]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