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兵范阳。安禄山之在范阳(今北京)的崛起,离不开他在契丹、奚的战斗中的多次成就,而范阳之精兵甲于天下,正是唐朝遏制两番的需要。
[img]817984[/img]
(图)唐彩画胡人骑马佣
事实上,唐玄宗对安禄山的宠爱,不仅仅是他的昏庸和任人不明,更是他需要安禄山这样一个通达边境事务的将军。在此背景下,安禄山周围逐渐聚集了一群与他的种族和背景相似的将军,形成了一个关系密切的军事集团,苏特人占了很大比例。除史思明外,何千年、安太清、安守忠、康节、安武臣等一大批苏特族武将在安史之乱中发挥重要作用。
天宝十四年(755年)11月9日,久蓄异志的安禄山终于在范阳起兵,誓言南下。几天后,太原等地的报告陆续送到长安。唐玄宗和满朝的文武都很震惊。只有宰相杨国忠喜不自胜,他之前的预言终于实现了。
11月15日,玄宗派刚入朝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筹兵6万人,防守东都。同时,他采取了一系列部署:以郭子仪取代安思顺为朔方节度使,派右玉林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避免落入安禄山亲党之手。与此同时,他任命儿子荣王李婉为元帅,曾在西域多次取得奇功的名将高仙芝为副元帅,带着一支在长安临时拼凑起来的5万人的军队前往陕县(今河南陕县)。
然而,叛军的进步速度非常惊人。12月初,他们抵达黄河北岸,灵昌(滑州,今河南省滑县)、陈留(今河南开封)等地相继沦陷,叛军直奔东都。一经交锋,冯常清就发现自己临时招募的军队是乌合之众,根本不是范阳虎狼之师的对手,只能连连败退。12月13日,洛阳落入安禄山叛军之手。封常清率残部与高仙芝见面后,退往潼关,组织了坚固的防线,暂时稳定了立足点。高仙芝和封常清都是一代名将,他们退保潼关的决定,在当时无疑是合理而明智的。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话,认为他们不战而退,甚至下令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处死。
[img]817985[/img]
(图)唐代壁画
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敦煌文件中,封常清临死前呈现给玄宗的《谢死表》,首先分析了战局,希望朝廷能对当前的严峻形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最后,他说:“臣死后,希望陛下不要轻视这个小偷,不要忘记他的话。如果他不忘记他的话,他将希望国家恢复和平,逆胡败覆。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尸诫之臣,死为圣朝之鬼。若使死而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生死酬恩,不任感恩,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千载之下,读到这样的字字哭血,披肝沥胆,依然令人震惊。
临阵处死将军真是兵家禁忌。那么,谁来接替他们呢?玄宗想到了河西和陇右二镇因病在家休养的节奏,让哥舒翰去潼关守卫。哥舒翰面临什么样的局面?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但他面临的情况却十分不利。就在他成为皇帝之前不久,平原(今山东陵县)太守颜真卿和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高卿兄弟杀死了安禄山派来的守将,并举兵谴责安禄山。有一段时间,河北省23个县的17个县做出了回应,极大地遏制了河南叛军的军事行动。河北是安禄山的根据地,为了解决后顾之忧,安禄山迅速派史思明带领军队夺回常山,颜高卿被杀,河北诸县再次落入叛军之手。
然而,朔方节让郭子仪和河东节让李光碧在5月的嘉山(今河北正定东)战役中打破了史思明,斩首了4万级,军事力量再次切断了洛阳和范阳的交通,叛军陷入恐慌。只要潼关坚守,郭、李两人就能引兵直接去叛军老巢范阳,平叛局势就会豁然开朗。对此,郭子仪、李光璧十分清楚,久经战阵的老将哥舒翰自然也十分清楚,而安禄山则忧心忡忡。
然而,在这种良好的情况下,由于杨国忠的煽动,唐玄宗一再敦促哥舒翰离开海关与敌人作战。有了高仙芝和冯常清的教训,哥舒翰显然不敢抗拒他的命令,不得不带领军队在哭泣后离开海关。结果,他在6月8日陷入了叛军的伏击,几乎全军都被摧毁了。哥舒翰本人也成了囚犯。有一段时间,平叛局势急剧下降。
潼关的失落使长安失去了最后的障碍。它的衰落只是时间问题。6月13日凌晨,在一场毛毛雨中,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姐妹、一些王子、孙子、杨国忠、韦见素等宰相,在龙武将军陈玄礼集合的禁军护卫下,匆匆逃离长安,前往四川。
[img]817986[/img]
(图)明皇幸蜀图
14日,当他们到达马尾驿(今陕西兴平)时,疲惫饥饿的禁军发生了骚乱,杀死了杨国忠和他的姐妹们,然后包围了驿站,要求玄宗处死杨贵妃。由于形势的迫切,玄宗不得不同意,美丽的一代成了替罪羊,死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第二天,当玄宗准备从马尾驿出发时,他被许多人拦住了,他们要求玄宗留下来,以保留平息叛乱的希望。然而,此时的唐玄宗早已心惊肉跳,他留下王子李亨慰喻百姓,自己先往成都进发。在人民的请求和心腹宦官李辅国的鼓励下,王子终于下定决心留下来,肩负起平叛的重任。对唐玄宗来说,这其实是他个人政治生命的终结,而对唐朝来说,这又成了平叛与复兴的起点。
七年零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经过这场战争,唐人的心态似乎不再昂扬,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自信。在安史之乱之后,夷夏之辨成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因为安禄山和史思明的苏特胡人身份。唐朝初年,唐太宗曾经说过,他对汉人和少数民族的爱是一样的,而盛唐的人有着非常开放的心态,他们积极吸收了所有优秀的文化。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使人们对这一观念产生了怀疑,“非我族,其心必异”成为许多唐人的共同心态。
这场战争破碎了山川,毁灭了中原,国家控制的人口从天宝年间的900多万户急剧减少到乱后的不到300万户。当然,除了战争中死去的人口外,南迁至江南的人口也是原因之一,这无疑为南方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中晚唐河北财富不纳于朝廷的情况下,江南成为国家财政的支柱,使唐朝得以延续。过去的繁荣已经成为回忆,盛唐的诗歌也无法唱出。经过这场令人震惊的战争,遭受重创的唐朝开始了新一轮的重建。
为什么安史之乱是唐朝平叛复兴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