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史可法这个角色,一直有很大的争议。甚至在历史圈也是如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史可法是民族英雄,他的事迹和正直应该受到赞扬。但也有人认为史可法虽然是民族英雄,但个人能力不足也是南明灭亡的原因之一。客观地说,史可法确实是一个民族英雄,但是在南明的历史上,无用的英雄和有用的恶棍之间的矛盾反复出现。史可法是民族英雄,但他缺乏个人能力也是事实。他与南明弘光政权的瓦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img]818225[/img]
一、在建立新君的问题上摇摆不定,坚决主张联虏平寇
1644年3月,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和20多万军队被北京包围。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不得不在煤山上吊自杀。随着崇祯皇帝的死讯陆续传开,各地官员都陷入了震动,尤其是明朝的南都南京。崇祯皇帝去世后,南京的官员们在痛苦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建立新皇帝的问题。南京分为两派,一派支持福王朱由松,另一派支持鹿王朱常。作为南京兵部的尚书,史可法有着真正的实权,他的话应该是最重要的。但史可法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最终马士英依靠一些军队的支持,将福王送上了皇帝的宝座。虽然史可法也进入了内阁,但他显然没有得到朱由松的绝对信任。
[img]818226[/img]
进入北京后,李自成也没有站稳脚跟。仅仅一个多月后,李自成就就被清军击败。在山海关大战中,李自成输了。此后,吴三桂带领清军进入北京。李自成逃回老根据地陕西,准备东山再起。这时,南明君臣面前出现了一个问题,与李自成对抗满清还是与满清镇压李自成。不幸的是,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同意联合满清对付李自成,即联俘平寇的政策。在这些官员中,督师大学士史可法是最强的。史可法作为传统文人,建议先帝报仇。史可法在清军击败李自成并向东转移部队后,仍有和平的幻想。直到清廷扣押了南明的谈判使臣,史可法才如梦初醒,认真安排了抵御清军的问题。
二、史可法的个人道德无法挽救大明王朝
史可法的个人道德简直无可挑剔,他不贪污,不好色,这在明末的官场中很少见。但毕竟,个人道德无法挽救一个王朝,史可法犯了致命但无助的错误。由于红光王朝刚刚建立,根本没有多少钱供养军队。然而,无论是对抗满清还是镇压农民军,都需要军队。在危急情况下,史可法建议军事将领可以当地取粮和征税,这与晚唐的藩镇分离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江淮四镇成立后,根本不听中央的号令。督师大学士史可法根本无法指挥他们,史可法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一切都无法挽回。四大军镇并不和谐,黄得功和高杰两人几乎要火拼,史可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制止了这场内斗。
[img]818227[/img]
史可法的书太生气了,根本不懂灵活性。四大军阀之一的高杰被下属杀害,史可法前往安抚高杰的军队。为了自己集团的安全,高杰的妻子希望高杰的儿子拜史可法为义父。若史可法灵活,应立即表示同意,以便暂时控制高杰的部众。但由于高杰是农民军出身,史可法非常害怕这个问题,他不愿做这个义父。这一举动深深刺激了高杰的部众。清军南下后,高杰的妻子和高杰的儿子率领军队投降了清军。史可法是个道德君子,但有些事是君子做不到的。现在很多人总是把阉割党或者东林党拍死。事实上,如果你设身处地想想,君子不一定好,反派一定坏。
[img]818228[/img]
三、以史可法为首的军队血战扬州
清军南下后,史可法的军事指挥能力也暴露了不足。史可法将军来回调动,使军队疲惫不堪。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些将军向清军投降,南下的清军不到7万人,而投降的明军超过25万人。所谓江淮四镇,除黄得功部外,已全部投降。到目前为止,史可法选择为国尽忠,他带领最后一支军队守卫扬州。为了震慑南明朝廷的投降,清军在扬州上演了悲惨的一幕。随后,清军渡江进攻南京,红光皇帝朱由松逃往黄成功军营。黄成功确实忠于明朝,但在他死后,他的下属把朱由松交给了清军。南明弘光政权就此瓦解,此后,南方出现了鲁王朱以海与唐王朱聿键分庭抗礼的情况。
史可法是南明最具争议的悲剧英雄 后人争论了3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