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500多年,属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春秋战国阶段。从春秋初期到战国末期,齐楚秦这三个强国主要能够一直存在。其中,在中原国家看来,深居荆蛮地区的楚国被认为是“暴发户”。这主要是因为楚国一开始只是领导子爵的诸侯小国。然而,随着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逐步侵蚀,楚国最终成为一个庞然大物,“地方5000英里,拥有100万英里,乘坐1000辆车,骑1000匹马”。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春秋战国最大的国家,为什么秦国统一了世界?
[img]818221[/img]
@ 就军事实力而言,楚国完全有统一世界的可能性。秦始皇开始攻打楚国时,起初只派了20万军队,结果被项燕击中。之后换上王坚的领导,秦始皇立即将秦国60万大军交给前者,并在使用反间计的情况下,最终攻下楚国。秦灭六国时,楚国完全享有和赵国一样的重视。因此,军事不能成为决定秦楚谁能统一世界的关键因素。
[img]818222[/img]
@ 也有人把楚国的失败归咎于南方经济的落后。的确,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中原地区,尤其是魏、宋等地区。而且楚国南部确实是人烟稀少的未开化之地。然而,自春秋以来,楚国一直将自己的统治重点推向中原,不吞并山东的楚国。在齐灭宋的过程中,它还利用这一趋势占领了宋朝的一些地区,并接受了越王勾践赠送的淮北之地。因此,楚国早已不再是南蛮国,其国土北部的经济实力和人口密度都接近北方中原的水平。
此外,除了军事、经济等因素外,笔者认为人才问题是楚国衰落和秦国崛起的重要原因。就秦国而言,虽然商鞅变法后实力雄厚,但商鞅不是秦国本土人,而是来自卫国。除了商鞅,张毅、李斯、吕不韦等人才都不是秦国本土人。因此,秦国的繁荣与统一主要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才。
[img]818223[/img]
相应地,楚国和秦国做了相反的事情。在《左传·襄公26年》中,有这样一段话:
“晋卿不如楚,其医生则贤,皆卿材也。比如祁梓,皮革,自楚往也。尽管楚有才,晋实用之。",这也是“楚才晋用”说法的来源,讲的是楚国人才外流的问题。其中,春秋时期帮助吴王夫灭楚的伍子胥,战国时期为秦始皇统一做出巨大贡献的李斯,都是楚国人。另一个例子是屈原、项燕等楚国人才,也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因此,秦国不仅挖掘了白起、王坚等国内人才,还吸收了大量的外来人才。楚国不仅没有吸收太多的外来人才,比如秦穆公的相国百里习就被楚国忽视了,还把自己的人才推向了楚国的对立面。
[img]818224[/img]
@ 秦国除了人才任用问题外,还提倡武力的精神特征,追求楚国浪漫的文化氛围。此外,在战国时期,前者自然有统一世界的动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楚国人民的斗争精神仍然受到尊重,即后来的“楚虽三户,秦必须死”。
为什么春秋战国统一秦国? 而不是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