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国与赵国长平战争以来,不仅赵国的实力大幅下降,而且整个东方六国也难以与强大的秦国竞争。大约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登基,成为秦国的君主。同时,考虑到秦国要进行统一战争,弱小而接近秦国的韩国必将成为嬴政的第一道酒菜。因此,韩桓惠王吃得不好,睡得不好。
[img]818455[/img]
在此背景下,韩桓惠王召开会议,听取他的建议。经过一番头脑风暴,一位谋士提出了一个计划:秦王嬴政喜欢建设项目,韩国可以利用这一点削弱秦国。也就是说,煽动秦王建设土木工程,鼓励他没有军队向东侵略韩国。当韩桓惠王听到这个计划时,这个计划是可行的。因此,韩国水工郑国被任命为危险,并被派往秦国实施“疲惫的秦国计划”。
[img]818456[/img]
看到秦王嬴政后,郑国吹走了修渠灌溉的优势。反正只要秦国开渠引泾水,关中平原的整个农田都能得到极大的滋润。秦王嬴政不仅同意了挖运河的方案,还指派郑国到关中领导水利工程。郑国在测量并结合地形特征后,从中山以西谷口开始,开挖了一条直达洛河的灌溉渠,整个长度超过30英里。
在巨大的项目中,秦王嬴政认为郑国在坑我。30多里长的沟渠真的要修到猴年马月吗?于是,嬴政想处决郑国。然而,郑国也很聪明。他首先承认了自己原来的间谍行为。然而,一旦郑国渠建成,秦国的人民将获得最大的利润。而且,自从来到秦国,我的郑国就被秦王的风采所折服,所以我愿意忠于你。
[img]818457[/img]
面对郑国感激的表白,秦王也深受感动,干脆让郑国继续下去。就这样,经过数十万军民十年的努力,郑国渠终于开通了。关中地区吸引了充足的水资源,突然成为肥沃的粮仓。一旦粮食充足,秦国的士兵就会更加勇敢地战斗。经过一些先弱后强的切割顺序,像韩国这样的人无疑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被纳入秦朝的版图,秦王嬴政也登基成为秦始皇。
@ 这个渠道项目最初希望损失秦国的国力,但提高了秦国的经济实力,加快了秦始皇的统一进程。郑国为关中地区的农民带来了好消息,被命名为利国利民的沟渠,即郑国渠。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期与郑国渠同名的水利工程是由李兵父子主持的都江堰。这些成就主要应该包括在秦国和秦始皇的头上。
[img]818458[/img]
郑国渠和都江堰不仅在引水、防沙、排洪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综合作用,而且通过长期的维护和管理,这两个水利工程在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郑国渠也被当地政府寄予了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期望。
原本消耗秦国的郑国渠 为何加快秦始皇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