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戏剧,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平。剧本推出时,一举超越了另一部古代爱情故事《西厢记》。据记载,“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念,几次“西厢”降价。这部剧一经在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上演,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尤其是情绪低落的女性。据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完剧作后深受感动,以至于“怨恨而死”,杭州有女演员演“寻梦”时情绪激动,在舞台上死去。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年轻男女对自由爱情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人格解放的思想倾向。从清代《红楼梦》中也可以看出,牡丹亭对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
一是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
,肯定和倡导人们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赞扬像杜丽娘这样深情的人,从而摆脱正统理学的迷雾,在最受迫害的女性胸部吹拂阵阵清新的春风。广大生活在明代社会的女性,确实像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监狱里。一方面是上层社会寻欢作乐,纵欲无度;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对女性的高度预防和严格禁锢。毕竟用朱理学来遏制人的欲望太抽象了,于是用太后和皇妃的《女鉴》、《内则》和《女训》教育女性。当然,最直接。建立贞节牌坊是一项生动、具有强烈示范意义的措施。明代贞节牌坊立得最多,是贞节女性的血泪和痛苦的灵魂。《明史烈女传》实收308人,估计全国至少有1万名烈女。一出《牡丹亭》,温暖了多少女人的心!封建卫道士痛苦地说:“这个词一出来,世界上有多少女孩失去了节日?”“在此期间,他们感染了浪漫,生怕一个女人不卖魂,一个人不失节。”(黄正元的《欲海慈航》),这是《牡丹亭》想要拯救世界弱女的强烈震撼的哀鸣。
[img]817363[/img]
二是倡导人格解放,突破禁欲主义。它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生死的幸福结合。女儿杜丽娘仍然可以突破自己的心理防线,克服家庭和社会的障碍,勇敢地跨越贞节、鬼门和朝廷的黄金门槛,这是深刻的启示和巨大的鼓励许多女性在关系面前停止甚至缩小,是一个启发性的闪电雷声。杜丽娘的处境原来是那么艰难。父亲被拘留得如此严密,她连刺绣后的倦眠片刻,都要受到严父的责备,并连带抱怨他的“母亲失教”。请老师讲书,原本是为了从儒家经典中进一步约束女儿的身心。可怜的杜丽娘长得如花岁月,连家里那么大的后花园都没去过;这个华堂玉室就像监狱一样...被囚禁的杜丽娘也有很强的抵抗力,做梦、做鬼、做人都体现出无限的“至情”。
第三,在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和公民阶级日益增长的新形势下,它在人格解放思想的兴起中发挥了推动作用。唐显祖的台州学校、李志的理论甚至伟大的救世言行都是公民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唐显祖没有像李志和大观那样努力工作,但他也在文艺领域开辟了思想解放和个性宣传的新战场。[6]
牡丹亭的历史影响:如何评价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