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作品。荀子(约前313~前238),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忌称孙卿。年五十,他在齐国开始游学,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吉下学宫祭酒。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因诽谤适合楚国。失官家后,着书立说,死后埋在兰陵。著名学者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有32本书,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他的观点与荀子一贯的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文章中,也有几篇文章,如议兵、他的学生可能会整理出《大略》等。
荀子是儒家大师,在吸收法家理论的同时发展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权;崇礼义,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也主张“法后王”。孟子创“性善”理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理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不同于直传儒学。他还提出了简单唯物主义的观点,如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一切都遵循自然规律。
[img]817322[/img]
荀子今天有32本书。除了少数章节,大部分都是他自己写的。他的文章善于推理,组织严密,分析透彻,善于举例。他经常使用比较句来增强讨论的势头。他的语言很有说服力,很有感染力。
《荀子》的笔记本除了唐杨的《荀子笔记》外,还汇集了清代学者的训斥和考核成果,内容详细;梁启雄的《荀子简释》结合了各种学校的成果,特别注重“简单、简洁、简单”;还有章诗同的《荀子简注》、《荀子今注今释》等熊公哲。
荀子简介: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