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管仲学派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最小颗粒,也是构成无限宇宙的实体,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性。
《管子》在唯物主义方向上简单地解决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认为有意识的人是由精气产生的。他说:“凡人的生命也是天生的,天生的,地生的。他认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气道是生,生是思,思是知,知是止”。这是把物质放在第一位。
《管子》并没有否定鬼神,但它认为鬼神也是由精气产生的。说精气“流于天地之间﹐所谓鬼神”。将鬼神视为一件普通的事物,否认它是超自然的存在,反映了唯物主义的泛神论思想。
[img]817323[/img]
管子认为,理解的对象存在于理解的主体之外。它说:“每个人都想知道,而莫索其知,其所知,彼也;其知,此也”。还认为,在理解过程中,主体应放弃主观假设,以外部事物为理解依据,反映外部事物的真实情况。它称这种理解方法为“静因之道”,说:“是故有道之君,其处若无知,其应物若偶之,静因之道也”。在认识论上,这是唯物主义。
《管子》的精髓在中国唯物主义宇宙观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唯物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充、柳宗元等唯物主义哲学家后来受到了影响。
《管子》在诸子百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古代黄老道家哲学、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思想的宝贵资料。
《管子》的历史影响:如何评价《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