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商周冶炼遗址出土矿渣和坩埚,首次证明当地冶炼史
攀枝花是20世纪60年代为开发铁矿资源而建的城市。这里的冶炼历史比我们所知道的要长得多。
最近,在攀枝花的一次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冶炼相关文物,将攀枝花的冶炼历史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在配合成昆铁路改造工程时,发掘了商周时期的生活遗迹。除灰坑、墙基、陶器等外,还发掘出坩埚底和冶炼留下的两种金属矿渣、红烧土。随着探索的深入,更多的遗迹也被揭露,这里,会是古代攀枝花的冶炼场吗?
商周遗址埋在河边的梯田下
2013年5月,省考古院在米易县丙谷镇东侧沙沟村8组东南山坡梯田与攀枝花当地文物部门对成昆铁路米攀段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该遗址。
现场挖掘工作负责人陈伟表示,该遗址位于梯田区,商周时期的砂陶散落在地表。经过钻探,发现该土层含有商周和战国时期的石器和陶器,初步确认为商周时期的定居遗址。
当地的小地叫庙门前,也叫庙门前的遗址。在这个遗址旁边,有一条小河汇入安宁河,距离安宁河直线不到2公里。地处缓坡,是一个整体落差几十米的土包。“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都有优势。”
[img]817085[/img]
2015年1月,由于铁路即将建成,省考古院进入该地区进行抢救性发掘。
商周时重要的聚落式住宅灶台
总面积3000平方米,至今已发掘近500平方米,遗址堆积9层。在古代文化中,发现了大约40个灰坑、3栋房子的墙基、两个炉子和几十个柱洞
该遗址还出土了近200件石器和陶器,“其中90%是石器。”陈伟说,主要是石斧、石头等。出土的少量陶器大多是不可修复的陶器。这些陶器粗糙,表面多为素面,装饰少,造型典型。
考古学家认为,寺庙前的遗址是攀西商周时期罕见的重要聚落遗址。一些出土的陶器具有金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迹特征,不排除寺庙前遗址的上限可能更早。
事实上,考古发现早已证明攀枝花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除了邻近地区发现的“元谋人”、除了“蝴蝶人”遗迹外,攀枝花市还发现了回龙洞寺古人类遗址,距今约1.8万年至1.2万年。
2000年前的两个矿渣和坩埚或冶炼场
到目前为止,最重要的发现是出土的两块直径4-5厘米的矿渣,“可以确定为人工冶炼的产物。”陈苇说。在商周时期的文化层中发现了矿渣,伴随着用于冶炼的坩埚残渣,大量冶炼留下的红烧土块和规则灰坑。不知道矿渣的成分是铜还是铁,因为还没有分析过。中国人冶炼铜合金的时间很长,始于夏朝,而冶铁始于春秋战国末期。
陈伟介绍说,四川南部在商周时期有冶铜技术。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从西昌向南到攀枝花,再到云南,都有不同大小的冶炼遗址。出土的矿渣是攀枝花第一次有考古实物来证明其冶炼历史。
到目前为止,开挖面积只有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还有更多的土地需要披露。陈伟表示,为了证明该地区是冶炼场的遗址,还需要出土冶炼炉、休息棚、粉碎石器、粉碎磨盘、蓄水坑等文物和文物来证明。“从目前掌握的数据来看,不确定该地区是冶炼场的遗址。”
中国冶炼铜合金始于夏季 冶铁始于春秋战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