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安石一生“两起两落”,三次担任“江宁知府”,两次担任南京至开封的宰相,实施变革。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在他的诗《唐彦友华亭十二始皇驰道》中搜寻了秦始皇在南京古代留下的江城县和秦驰道遗迹。面对几千年前的历史遗迹,王安石一再哀叹。
【名句】
穆王得八骏,万事不期修。千载之间,回此好远游。
车轮和马迹,这里也尝留。想当治道时,劳者尸如丘。
——宋王安石《二韵唐彦猷华亭十二始皇驰道》
[img]817096[/img]
【源源典故】
江乘县是南京秦代古县之一,也是南京地区行政建制的发源地,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时,江乘县的管辖区主要是沿江地区,但首先不是为了发展沿江经济,而是为了迎接秦始皇的到来。秦始皇37年(公元前210年),嬴政东巡,准备从会稽(今浙绍兴)返回咸阳,途经栖霞山附近,乘船渡过长江。随后,当地官员将秦始皇渡河区设为“江乘县”。江乘县虽然当时管辖面积不大,但位于长江下游的主要交通道路上,当地人流如织,商人云集,经济发达。隋朝开皇初年,江乘县被宣布撤废。
秦始皇东巡自江乘渡江,不仅造就了“江乘县”这个地名,而且当年驰马在此也见证了一段著名的秦驰道。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第二年,下令修建以咸阳为中心,在秦故地和六国旧道的基础上,修建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根据车同轨标准,秦驰道宽50步,可同时行驶2辆车,有利于管理六国旧地,方便战争前线补给,使秦始皇出行畅通无阻。当时江乘县也修建了这样一条驰道。秦驰道建成后,直达南北,规模极大。作为连接南北的交通干线,已成为秦朝全国交通网络的主要大纲之一,也曾成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干线。因此,秦驰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高速公路”。
在王安石的《二韵唐彦猷华亭十二始皇驰道》中,“想当治道时,劳者尸如丘”足以让人想起当年修建秦驰道的情况,场面一定宏大而悲壮。无数壮汉、老人、年轻人、弱者赤膊裸体,表面饥饿、悲伤、无助。在刀戟的威胁下,他们凿石开山,举土夯筑,或者像蚂蚁搬家一样背土填谷。不难想象,“秦直道”的建筑一定像长城一样埋了多少骨头。
无论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行为赞不绝口,还是批评劳民伤财,王安石都很难得到积极的评价。众所周知,王安石的主政思想是“抑制豪强,帮助民生”。他的青苗法取代了优质家庭的高利贷,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逃税;市易法使大商人的部分商业利润收回国家,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免役法的实施减少了农民的税收剥削,大力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减轻人民负担,呈现出百年来从未见过的繁荣景象。
江乘县是南京第一个政府 几千年后,王安石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