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食品志》描述了贞观治理的成就:“到四年(即贞观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几个月,马牛被野,人行几千里。也就是说,贞观四年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最根本的恢复,社会保障得到了最根本的改善,商业状况也得到了最根本的扭转。事实上,用“米斗四五钱”来强调政绩显然缺乏说服力。《汉书·食品志上》说:“买得很贵,伤人;很便宜,伤农。民伤离散,农伤国贫。“这意味着粮食价格过低会损害农民的利益,粮食价格过高会危及国家的经济命脉。据说,粮食价格过低不仅不能被视为治理道路的成功,而且可能导致普遍的社会危机。
此外,唐代京畿道地区不可能有“米斗四五钱”的攻击性事件。它也是《新唐书·食品志三》。一开始,据说唐都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虽然被称为沃野,但幅员有限,不足以供北京大师消费。它通常取决于东南水稻和大米的帮助。水稻必须通过水和陆地运输。从江淮到东都洛阳,水路“率一斛八斗”。也就是说,从水稻产地到东都洛阳,运价将占货物本身价值的20%。然后用车或载运到陕西,只有300英里,“率两斛计佣千”,算下来每斗又要花50元运价。一路辗转反侧,即使那些米都是从世界上掉下来的,也不要一文钱。“米斗四五钱”只是洛阳至长安旱路运费的十分之一!
长安米贵是不争的事实。大诗人白居易游学时,当路权臣嘲笑他“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贞元时期,关中和三辅地区的米价记录更高,当时国家储备粮库——太仓储备的米饭只能维持“六宫之膳不到十天”。@ 单高宗一朝,政府团队就有过几次就食东都洛阳的经历。
贞元初年,当时关中地区确实有一个特例。宰相陆志建议政府借此机会以平价向民间购买,计算在途所费。到达太仓后,每桶谷子都要“40多”,每桶米要“70多”。元和十五年(820年),李敖在《税法疏改》一文中说,建中元年(780年),“米一斗为钱200”,经政府平息,到元和十五年,“米一斗为钱50”。
[img]817373[/img]
贞观时的米价只是谷贱时米斗“钱七十”的十四分之一,是政府平息后“米一斗为钱五十”的十分之一。这可信吗?这样的数字只能是史官的伪装。所以出现在初唐那一幕天下大同治世,是值得怀疑的。一个国家的国力取决于局外人的评价。当时的国际朋友和高昌国王曲文泰一直认为,初唐的国力根本无法与前朝相比。他曾公开对自己的国民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我进入王朝时,我看到了秦龙之北。城市萧条,没有隋朝的比例。(语见《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五卷。)曲文泰于贞观四年(630年)12月入朝,这是史臣最称赞的一年。曲文泰沿路看到的是“城市萧条”,与《新唐书·食品志》的说法完全不同。
事实上,大唐帝国不仅在经济上无法与前朝相比,而且在人口上也不如前朝。李世民去世三年后,有一次,他的儿子高宗皇帝李治问户部尚书高:“去年户口增加了多少?高履行回答说:“去年共增加了15万户。对了,李治顺便问了隋朝及现在的人户情况,高履行答道:“隋朝开皇年间,全国有870万户,现在全国有380万户。(见《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九卷。)说明唐朝立国后近40年的休养生息,其人口仍不足隋朝全盛时期的一半。
从两代经济和人口的比较可以看出贞观时期的国力。《新唐书·食品志》中所谓的“千里不吃”,即旅行有足够的食品供应保障,不需要自己的干粮,只能说明业务的初步恢复。至于所谓的“外国人几个月”,不难理解曲文泰的“隋的比例”。
事实上,贞观之治的由来,有其现成的抄本,也就是说,“盛世”造假,早就有人为之。所谓贞观之治,只不过是一群御用史家依样画的葫芦。晋人干宝在《晋纪总论》中提到太康时期的社会现状时,有这样一句优美的话:“牛马被野,余粮栖亩,草屋旅游,外露不闭,人们相遇如亲,缺人取资于道路。“它的语气和贞观之治的描述有多相似。这样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却不是三代而亡,牛皮被吹大了。难怪房玄龄主修《晋书》的时候,要抛弃干宝的《晋纪》
贞观之治是政府造假:访唐外宾称关中萧条不如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