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促销潮不是现在才有的,早在民国就已经有了。
当然,一开始,元旦并没有受到重视。在中国古代,也有“元旦”一词,指的是新年的第一天,但它是农历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而不是公历的1月1日。元旦直到中华民国成立才开始实施。但一开始,元旦很冷。
后来,随着人们开始接受元旦,这一天也成为商家促销的重要一天。
根据1949年的《中央日报》,南京的元旦非常热闹。街上,交通繁忙,行人如织,各种促销活动层出不穷。当然,那一年,电影还是很少见的。在这一天,约人去看电影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节日方式。
但是电影票多少钱呢?毕竟物以稀为贵,在民国,看电影还是属于“高大上”的娱乐,价格一点也不亲民。据《中央日报》记载,电影院开展了各种促销活动,但电影票价格只涨不跌。归根结底,这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看电影的人,元旦那天,突然多了起来,票供不应求,价格自然翻了起来。元旦那天,南京的电影票涨到了15元。当时,这可谓天价。
[img]817097[/img]
相反,促销不仅仅是电影院。如果说电影票的价格上涨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多票少,那么另一件事,却有点用促销品牌蒙人的味道。
当时,在南京,有一家“真善美农林公司”,主要经营奉直会馆的各种农产品。1934年元旦,该公司在《中央日报》上发布了一份促销通知。主要思想是:我们公司还有数万公斤卷心菜。我们决定利用元旦的好日子与人民一起庆祝,造福人民。@ 以一块银元买35斤大白菜的价格出售。希望大家不要错过,有兴趣的人赶紧买。
第一次看这个启事,还以为真的是促销。但仔细检查当时的价格,我觉得很棘手。1934年的银元,还是比较坚挺的。后来,蒋介石对货币制度改革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导致了银元价值的下降。1934年,一块银元可以买到20斤大米和5斤猪肉。对比大白菜和大米、猪肉的价格,可以推测,1934年,一片大洋正常情况下也能买到30斤以上的大白菜。这样,所谓的促销折扣就不是蒙人?
不知道成千上万公斤的大白菜是否因为“促销”而卖光了。然而,根据常识,在任何年代,人们都过着谨慎的生活,很少有人能被这种“促销”所欺骗。@ 几万斤大白菜,恐怕要无良商家自己想办法。
可见,任何年头,真促销还是假促销都是大问题。
民国元旦相当热闹 约人看电影成为一种时尚的节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