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四库全书》比《永乐大典》强,一般原因是《四库全书》的部分比《永乐大典》大很多。
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四库全书怎么能和永乐大典相提并论!”主要原因是乾隆编《四库全书》时“寓禁于征”,认为乾隆编《四库全书》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场变相灾难。相反,明朝永乐皇帝编《永乐大典》,“一字不删”。有人进一步认为“乾隆皇帝和永乐皇帝不一样,没有兼收并蓄的心思”。
为了维护统治,清朝统治者编写了《四库全书》,确实摧毁并禁止了许多书籍。不得不说,当时清朝的统治者确实有他们狭隘的一面。
然而,持第一种观点的人往往忽略了编书的目的。
两位皇帝都有展示他们对文化的重要性、吸引士人和炫耀文化治理的目的。不同之处在于,永乐皇帝编辑《永乐仪式》是为了方便他们的检索。成书后,他们作为皇家藏书藏在深宫。一般来说,他们没有表现出任何人,但他们不会达到对人民的政治目的。
乾隆皇帝编了《四库全书》,抄了七本。四个“北四阁”藏在宫殿和皇家花园里。经批准,大臣和翰林可以参考;“南三阁”允许普通士子到博物馆阅读;还有一个副本,藏在翰林院,传播士林。
一方面,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统治中国,比明朝更敏感;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但我想让人们觉得读完后没有错,似乎应该是他们的奴隶,而不是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想法,没有自由的言论。
[img]817181[/img]
季羡林先生评价《四库全书》:“嘉惠学林,功在千秋。”《四库全书》一个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就是打破了私人藏书的局限性,让当时的学者从这个大的文化项目中受益,同时也被愚弄。
由于清朝排除了不利于其统治的书籍,“让世界的士子阅读,永远不会觉得我们的中国作家也有一些骨气。”(鲁迅语言)的后果。
《四库全书》收书和毁书数量:
先说收藏:《四库全书》版本不同,收藏数量略有不同。第一份完成时,收藏了3461卷,79309卷,后来文津阁收藏了3503卷和79337卷。
除此之外,毁书:编辑《四库全书》毁书、禁书数量不同的专家给出不同的数字,大致毁书、禁书、改书也达到3000多种。
乾隆收集了世界书籍,一半毁了,一半收入了《四库全书》。而且不仅毁了书,还借此机会进行文字狱。以至于“九州生气,万马沉默可悲”。
事实上,当时清廷收集的书籍有12237种。除了收录和毁禁,编辑们认为价值不大的书只存在于《四库全书总目》中,并列入存目。这类作品有6793卷和93551卷,几乎是收入《四库全书》的两倍。这些保存为书目的书是不允许保存和传播的。虽然没有明毁明禁,但是不允许收藏。它们只保存书目,只是为了表明这些书知道,没必要看。其实真的没必要吗?
明末清初的科技科学作品被烧毁。明代《军器图》列举了各种火器,图文并举,描述了军器的制造、使用和力量,但被烧毁。《崇祯历书》《天工开物》等决定了中国科技的一系列杰作都被毁了,以至于后人中国不知道什么是科技,积贫积弱。“夷虏所最怕中国人,火器”这句“军器图说”成了对满清修《四库全书》最大的嘲讽。
与《永乐大典》相比,差别大于毫厘米?虽然《永乐大典》没有向民间实施,但民间有一些东西。即使你不读书,也不会有你想知道的东西,也不会有你不能知道的东西。但是《四库全书》就不一样了,实施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人知道他想让你知道什么,你想知道什么,他不想让你知道,你永远不会知道。没有全书,那么这个东西就不存在,或者没有必要存在。
正如文人鲁迅在批评明清和民国文人时所说:“现在别说别的了,只看雍正乾隆为中国人民工作的手段就足够惊心动魄了。更不用说全毁、抽毁、挖掘等了,最阴险的是删除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被许多人誉为一代人的盛业,但他们不仅扰乱了古书的格式,而且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仅藏在内廷,还颁布了文风繁盛的地方,让世界各地的士兵都能阅读。他们永远不会觉得我们中国作者中有一些有骨气的人。。。清代考据家有人说“明人刻古书好,古书死”,他们妄行校改。我以为这之后,清人汇编修复了《四库全书》,古书死了。他们改变了旧的风格,删除了原文;今天的人(民国)标点古书,古书死了。他们乱点,佛头着粪:这是除古书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运。
”
解密:四库全书和永乐大典有什么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