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现代快报》发起全媒体行动,走访南京大屠杀丛葬地,告祭那段难忘的历史,引起强烈反响。市民和网民表达了对“全城同祭”行动的支持,愿意缅怀和吊死遇难同胞丛葬地。一些市民还表示愿意与记者一起参观丛葬地。现代快报微博发布“12月13日全城同祭”话题后,阅读量迅速超过20万次。《现代快报》记者将选择下关电厂死亡工人纪念碑作为参观和证据丛葬地的第一站,这是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的第一块纪念碑。接下来,《现代快报》记者将陆续走访南京20多座纪念碑和葬地。请与我们一起走近历史,从历史中学习,永远不要忘记过去。
探访
纪念碑位于下关电厂
11月18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位于南京中山北路北端的下关电厂,探索“死亡工人纪念碑”。
由于工厂已经搬迁,这里没有过去的热闹景象,电厂门卫告诉记者,电厂西北角有一块碑,平时很少有人到那里。
记者绕过工厂的一个施工围栏,来到院子的西北角,在一片森林前看到了这座纪念碑。在两级蓝色大理石的平台上,矗立着一座长长的纪念碑。纪念碑是一块橙红色的大理石,大约5米长,2米高,上面写着“死亡工人纪念碑”7个金字。石碑底座为黑色大理石,石碑墙前有3块
两边的黑色祭台是方形的,中间的祭台是斜立的,上面刻着碑文,祭台前刻着45名死亡工人的名字。
纪念碑上的碑文近1000字,上面写着:“12月18日,南京沦陷后五天,被迫留守的工人李春江等45人被日本侵略者杀害...为了纪念和安慰被压迫、剥削和牺牲的兄弟们,建立了这座历史纪念碑。”
[img]816570.jpg' />
平时很少有人去纪念碑。
记者看到纪念碑附近有些荒凉,平地前堆着几堆一米多高的石砖,旁边堆着一堆黄沙。纪念碑周围是一片森林,由于树木没有修剪,石碑隐藏在茂密的枝叶中。石碑后面有许多塑料袋、果皮和其他垃圾。记者走访了下关电厂,大多数人说他们不知道下关电厂有一块死亡工人纪念碑,只有一些居民知道这块纪念碑。
李先生今年70多岁。他来自南京。他说他从来没有听说过这里有纪念碑。“我家从爷爷那一代起就住在南京,但我只知道江东门纪念馆、煤炭港、中山码头和下关电厂的纪念碑。”
下关电厂的警卫告诉记者,这里通常很少有人来电厂纪念碑,但几天前,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来到纪念碑。”她来自上海,60多岁,是一名死者的孙女。”
讲诉
电厂老员工讲纪念碑的起源
由于下关电厂于2009年搬迁至栖霞区,电厂对面的居民区已被拆除,要找到了解纪念碑历史的知情人并不容易。
昨天,《现代快报》记者联系了一位83岁的电厂老员工肖红树。他于1972年进入下关电厂,撰写了《下关电厂工人运动史》,记录了1909年至1990年下关电厂的历史。
日军占领南京城时,45名死亡工人坚守岗位牺牲。肖先生告诉记者,根据工厂的标志和相关历史资料,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入侵南京,副总工程师徐士英带领84名员工留在电厂,坚持发电。“直到12月,发电所都是逃生的人,无法发电。这时,工人们决定撤离。肖老先生说。12月13日,徐士英下令关机,带领工人到英商和记洋行蛋厂避难。途中冲散31人,尚余53人。12月14日,日军冲进蛋厂,将包括电厂工人在内的数千难民押入煤港河边拘留。这时,为了开始停在蛋厂的车,日军留下了徐士英修理钥匙和修理车,并留下了工人曹阿荣等五人做饭。此时,共有47名下关电厂工人被押入煤炭港。12月18日晚,日军轮流用机枪扫射难民。下关发电所47名工人中有两名未死,其余45人死于集体屠杀。
肖先生兴奋地说:“这座纪念碑应该得到重视,我们要告诉年轻人这座纪念碑是怎么来的,牢记历史,不要忘记国耻!”。
回应
电厂:纪念碑将清理干净,方便市民吊着
下一步下关电厂面临拆迁,纪念碑何去何从,也牵动着许多人的心。
《现代快报》记者从南京市鼓楼区滨江商务区管委会获悉,下关电厂征地拆迁协议已签订,但尚未移交。在下一步的具体规划中,我们必须保护下关电厂的纪念碑。
电厂相关人士表示,每个单位和每个人都有责任庆祝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工厂将清理纪念碑周围的卫生工作,方便市民前来吊死死亡同胞。
下关[死亡工人纪念碑]45名受害同胞 很少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