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歧视在当今中国非常普遍。这种坏习惯不值得提倡,但如果研究一下,这种“地域歧视”现象自古就“历史悠久”。例如,在明朝,即使是许多诗歌和书籍的人也无法避免粗俗,而且经常有地域歧视。然而,文人开玩笑,更含蓄,今天露骨粗俗的语言不太一样。不要相信,让我们来看看明朝的地域歧视。
在明朝,一般来说,区域歧视是由省级行政区划(即布政司)组成的,每个省都有自己的歧视绰号。其中,江西中枪最多。
[img]816347[/img]
明朝江西人以勤俭节约、精打细算著称,重视教育、做官的人也很多,所以有很多有钱有势的大家庭。这让一些人嫉妒,他们最喜欢安排江西人,用各种笑话嘲笑江西人吝啬。比如《树园杂记》说,江西人只吃内脏吃荤菜,买的时候没有骨头占重量,比较划算;平时放宴席,放一大盆菜,其实都是用木头雕刻的,中间只有一小块可以吃;祭祀神仙的祭品是“租在餐馆,献出来还”。连祭品都是租来的,不知道神仙们的感受。这些半真半假的谣言,奠定了江西人在明朝“节俭”的声誉,江西人的绰号也更难听——“腊鸡”。
与江西类似,湖广人和河南人的绰号也以食物命名。湖广人(包括湖南、湖北)的绰号是“鱼干”、“干鱼头”,河南人的绰号是“驴肠”。江苏和浙江的人被称为“盐豆”。难怪中国这么多以食物命名的地域绰号被称为“美食家”。
那为什么明朝有这么多以食物命名的地域歧视外号呢?
这仍然与明朝官员送礼的传统有关。各地官员送礼,都喜欢送一些家乡的“方物”,即土特产,其中,以各种食物最受欢迎。因此,北京的官员们对各地的特色食品了如指掌。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当然喜欢用这些食物来指代当地人。江西腊鸡腊肉、河南驴肉驴肠、湖南湖北鱼,无论是明代还是现代,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食物,自然成为当地人的代名。
在明朝的官员中,最喜欢拿这些绰号互相开玩笑。例如嘉靖时期著名的内阁首辅夏言就是江西人,有人送他半句诗:“腊鸡独擅江南味”。比如正德初年内阁首辅李东阳,祖籍湖南,一位河南官员对他说:“小日斜穿学士头。“咸鱼挂在鱼头上。李东阳才思敏捷,回应道:“秋风正灌先生耳。“驴”字隐含,奉还给河南官员。
[img]816348[/img]
这些奇怪的绰号实际上是善意的讽刺。明朝各地的人互相开玩笑,不认为自己不听话。然而,并非所有的歧视都是如此无害。例如,明朝著名阉割党人焦芳对南方人的歧视已经到了仇恨的地步。
当时,焦芳被讽刺为“无知”。他性格阴险,无法晋升为高级官员,所以他加入了大太监刘瑾,成为阉割党的头号种子选手。他一生中最讨厌南方人,南方人中最讨厌的是上面提到的江西人。这种仇恨不是嘴,他曾经写疏,明朝历史上的南方官员一个接一个地责骂,但也要求国家减少江西人在科举考试中的入学人数。幸运的是,其他有识之士反对,所以他们压制了这件事。
投入大太监刘瑾后,焦芳变得更加激烈,特意画了一幅《南方人不能为相图》献给刘瑾,诽谤南方人,说他们不能当官。在平时的工作中,他经常故意挑南方官员的毛病。比如浙江余姚人谢迁,虽然出身状元,也是弘治时期的内阁大佬,被称为“谋、断、侃”三人内阁中的“侃”,也被焦芳强烈排斥。然而,刘瑾倒台后,焦芳也随之削职为民。
如今,湖北人“九头鸟”的绰号据说也与明朝著名人物张居正有关。张居正出生于湖广江陵(湖北省荆州市)。他大力改革弊政,实施“考成法”和“鞭法”,挽救了明朝的衰落,却得罪了一些守旧的官员。因此,有人把他比作妖兽“九头鸟”。久而久之,九头鸟就成了湖北人的总称。
虽然这些奇妙的地域外号不足为训,但也是明朝历史的真实记录。比那些粗俗的话要好,笑得更无害。
解密:为什么明朝文人喜欢用食物玩地域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