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谨慎、勤奋”这个词应该是清朝最常见的。事实上,它是清朝官员的“座右铭”,尤其是在“康乾盛世”时期。《四库全书总目·吏部官职类》:宋吕本中写了一卷《官座》。这本书经历了很多有得之言,可以看到所有的实事。书的开头是揭清、慎、勤三字,以为是当官之法,其言千古不易。《古夫于亭杂录》王士昀:“上尝御书清、谨慎、勤奋三大字,刻石赐内外诸臣。本案中的三个字,吕本中的《官箴》也是如此。“几百年后,尚蒙圣天子选择了它,训示了百官,所以可以看出这句话是合理的。虽然篇文不多,但词简义精,所以有官方之龟鉴。文章中的“上”是指康熙皇帝,这说明清朝从康熙时期就把“清、慎、勤”三个字作为官座。
需要指出的是,吕本中说“清、谨、勤”是不确定的。这句话应该是晋武帝的父亲司马昭说的。裴松之在《三国志·李通传》中注引王隐的《晋书》说:“(李秉)曾侍坐在先帝身上,时有三长官见。临辞出,说:“为官长当清,当谨慎,当勤,修这三者,何患不治?“这是“清、慎、勤”的最早来源。这段话还出现在《世说新语·德行》中。康熙和后来任命《四库提要》的乾隆都把“清、谨、勤”作为吕本中的第一个。他们不知道早在晋武帝的父亲那里,“清、谨、勤”就是当官的方式。
清代不仅提倡做官要“清、慎、勤”,还以“清、慎、勤”为考核官员的标准。众所周知,清代官员的考核标准是“四格八法”,“四格”是指守、才、政、年四个方面,即道德、才、政务、年龄。其中,道德考核分为三类:清、谨、平;人才考核分为两类:长、平;政务考核分为两类:勤、平。“八格”是官员不合格的八个方面,即贪婪、酷、不谨、软弱、浮躁、能力差、年老、疾病。不合格官员的过失将根据八法中不同的规定采取不同的处罚措施。
[img]816031[/img]
当然,“清、慎、勤”最重要的是“清”。据《清会典》第十一卷《吏部》记载,如果官员“粗心”(即粗心大意)或“软弱无为”(即不勤奋),他们的处罚是革命,但他们对自己的财富和生活没有任何担忧;而“贪官”(即不清楚)则是“特别参与”。“特参”比革命严格得多,他失去了生命,但也让祖先几代蒙羞。正如贾政在《红楼梦》中所说:“据你说,是不是叫我做贪官?送命也没关系,一定要抹去祖父的功勋才是??”
从康熙到清末,清朝都以“清、慎、勤”为座右铭。冯友兰的父亲冯台异曾在光绪年间成为湖北省崇阳县知县。在《冯友兰传》中,程伟礼在介绍崇阳县政府时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大堂中间有一个温暖的亭子,中间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这是县官公座公案。暖阁上有三个大字:清、慎、勤。梁启超还在《新民说·论公德》中说:“近世官谚,最受欢迎的三个字,说清、谨、勤。这说明在清末,“清、慎、勤”依然是官员做官的标准。
清朝官员的座右铭是什么?如果你不能做任何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