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地宫以前没有开放过。由于经济实力和对墓葬产品科技水平的妥善保护,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打开地宫,以确认朱元璋的遗体在地宫内。然而,我们不能同意朱元璋不葬在明孝陵的说法。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国星象占卜、风水堪舆等诸多神秘思想在天人感应思想的基础上相当流行,成为王侯将相和平民的普遍信仰。朱元璋出身平民,深受这种神秘思想的影响。明人朱国祯的《涌楼小品》说“国朝最重天文”,朱元璋曾说:“自从我起兵以来,我已经和善推步者一起仰望天象二十三年了。朱元璋在21年(1361)8月主动攻击陈友谅,他非常信任星象。刘基对士兵说:“昨天看天象,金星在前,火星在后,这师胜之兆。朱元璋还说:“我也夜观天象,就像儿言一样。遂师发龙湾。
明洪武十六年(1383)二月,月犯毕宿,占书中天象为“有边兵迫在眉睫”的征兆。第二天,即使太祖被派到辽东指挥,他也会严格加号令,多方警惕,运米40万石渡海。他还开始骑几十万屯驻北平、真实等地,并表示他知道“都是天象之故”。直到晚年,他经常向边防将领和诸侯国国王献上星象所主的吉凶。
[img]816774[/img]
星象占卜和风水堪舆属于同一信仰体系。为了为明孝陵选择一块“风水宝地”,朱元璋还与刘基、徐达、汤和亲访中山,“定宿穴,各志其藏袖”。三人合一,穴定”。陵址选在中山,刘基认为是古今“三行龙”的“南龙”。
确定明孝陵的“龙脉”地位是确定明朝正统地位的重要因素。正如南京的建设也是为了“加强这一神秘性,维护政府的威严”而设计的。当然,朱元璋的真龙应该把自己埋在“龙脉”里。在传统观念中,这不仅关系到他的个人,也关系到他的后代和明朝的命运。朱允炆也不会不考虑这一层,冒着天下之大的风骚,把祖父埋在别处。
作为王权的象征,明朝不允许对明孝陵造成任何损害或不尊重。据《明史·礼志》报道,洪武26年朱元璋下令:“车马过陵,守陵官民入陵,百步外下马,违者不尊重。”孝陵的防守、检查和监督都是定制的。《明孝陵志·守卫》载:“孝陵防守,外孝陵卫,内神宫监。治民的官员有历史、历史和官员。
孝陵卫军,为亲军卫指挥使司,听取南京中军都督府的节制。有5600名士卒。之后稍有增损,要以专护陵为事。...除卫、监护外,南京守备官应不时巡视。锦衣卫每季也委百户等巡禁樵采。南京太常寺每月督促布置和清洁厨房服务。陵禁严格,擅入陵门者战。谋毁山陵者为大逆,盗大祭神御物者为大不敬。两者都在十恶之科。“当时进入明孝陵地区绝不容易,更别说破坏了。朱元璋也不用担心陵宫会被盗掘。
[img]816775[/img]
当然,虽然有严刑重法,但盗伐等事情还是发生了。隆庆三年,南京神宫监太监王采以盗伐孝陵树木论斩。然而,在明一代,保护措施不时得到加强。崇祯十四年(1641)在明孝陵立了《禁约碑》,再次申请禁令。其中,墙壁上的树木“敢于擅自砍伐,正犯处死”,对山冈“不允许骑脊穿窑,凿山锻炼,违者处斩”。这座纪念碑现在矗立在明孝陵下马坊的东侧。
@ 通过以上分析和对朱元璋葬处说法的调查,我们认为朱元璋不是埋在别处,而是埋在明孝陵。
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是什么样的?明孝陵简介